專家表示,把握這幾方面 積極防治購物成癮!
指導專家 汪永光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物質依賴科 主任醫師 心理學博士
一看到打折就興奮
一頭腦發熱就下單
一花錢就心情舒暢
……
網購已成為當下人們必備的一項生活技能,它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挑選到自己心儀的物品。但雖然購物是一種愉快的消遣,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卻有可能會演變成一場個體或家庭的“經濟災難”。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控制不住“買買買”,明明知道不是必需品也要買,即使完全沒用也不舍得扔,深陷購物惡性循環卻又無法自拔。和藥物成癮、游戲成癮一樣,購物時產生的興奮感,同樣具有成癮性。
瘋狂下單,“買買買”竟是一種病?
“明知沒有用的東西,為什么還會控制不住一直買呢?”這是43歲王女士(化名)困擾許久的問題。和多數女性一樣,她購物不僅是享受買東西的樂趣,更是紓解抑郁和焦慮最好的方式。
“平時我的工作壓力很大,家庭瑣事也較多,感覺每天都被各種事情占滿了,獨屬于自己的時間特別少,只有到了夜晚,一切趨于平靜的時候,此時打開手機開始刷購物軟件便成了我宣泄情緒的唯一出口,這個過程讓我的內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王女士說。
最近兩年,王女士不僅在“618”“雙十一”這種特定的購物節日會瘋狂消費,在平時也保持著這種“高亢”的購買欲,購物車里永遠裝得滿滿的,有時候單是同一類化妝品就會挑選幾十個品牌放在購物車里,前不久剛過的“618”購物節,她不僅給自己買了很多便宜的衣服、首飾,而且還給家里買了8袋大米,且每袋10公斤,以及20公斤洗衣液、5桶食用油、100支牙刷……這些囤積的量已經遠遠超過他們三口之家一年的量,甚至還擠占了本就面積不大的家的空間,顯得整個家更擁擠了。
其實王女士經常在瘋狂下單后的第二天內心就會感到后悔、自責,甚至痛恨自己不停“買買買”的行為,她也深知在其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但往往沒過多久,她就“好了傷疤忘了疼”,無視家中堆積如山的商品,繼續頻繁刷購物軟件,仿佛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其實買的很多東西都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沒有實際用途,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好像身體里有癮在勾著我……”
沉迷購物更多是為了消除內在的孤獨感
面對王女士深陷其中,又難以自拔的購物欲,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一家人的生活,于是在其丈夫的強烈勸說下,王女士終于下定決心來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物質依賴科主任醫師汪永光處尋求幫助。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購物可分為3種程度,正常購物、過度購物、購物成癮。大多數人的購物行為是正常購物,偶爾出現沖動消費或超出預算的情況。”汪永光介紹,過度購物則是介于正常購物和購物成癮之間的一種購物行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數量超出預期或消費金額超出預期,且反復出現這種行為,但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沒有對自身造成明顯困擾。簡單來說,過度購物者喜歡的是商品。
但是,如果購物者從喜歡商品轉變為喜歡購物的感覺,具體表現為在購買的過程中心里會感到很欣慰、很愉快,呈現出一種積極的感受體驗;但購買過后,會出現失落、后悔、孤獨等消極情緒,卻又無法控制購物行為,就很可能到了購物成癮的程度,顯然王女士就到了這種程度。
據了解,購物成癮,最早是由德國精神病學家Kraeplin于1915年提出,又稱強迫性購物、購物狂等,是一種反應性沖動或沖動控制障礙。可能會嚴重影響其社會活動和職業功能,導致欠債、破產等問題。該情況常發生于女性,有研究顯示,女性和男性的購物成癮患病比例約為9∶1。
汪永光表示,大腦獎賞效應是一個復雜、有趣的生理機制。如果購物行為給購物者帶來非常享受和喜悅的感覺,當購物者下次想要這種感覺時,就會去做同樣的事情來取悅自己。這種愉悅感的產生就是由腦內獎賞系統回路控制的。
“性格內向、缺乏興趣愛好、社交圈子小、遭遇不順利、親情支持缺乏者,更容易發展為購物成癮。”汪永光指出,這類人企圖依靠瘋狂采購來填補心靈的空虛。的確,購物能夠帶來短暫的愉悅感,但很快,當這種愉悅感消失,焦慮、悔恨與孤獨感會重新主導你的情緒,會讓人忍不住重新激發新的購買欲。
此外,過度的購物行為有可能是躁狂癥發作,特別想買東西也有可能是因為焦慮。專家表示,“焦慮就是有一種不安全感,認為自己沒有存在感或者不被重視,自己不值得被別人愛,或者是需要的東西太多卻沒有得到滿足。”一旦內在感到缺失,往往會通過外在的形式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當人們被孤獨感吞噬的時候,往往喜歡用另一種方式來消解。例如,沉迷購物、電子游戲、短視頻等。
- 1
- 2
- 下一頁
- 全文閱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