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羅穎 □ 張鳳莉)從家電工到年產值60余萬元的“菇農”,從2個大棚到15畝平菇種植農場,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回瀾鎮花祠堂村村民鄧永剛用十余年時間,把不起眼的平菇種成“致富傘”。如今,他創建的平菇種植農場,不僅實現年產平菇20余萬斤,更帶動13戶村民抱團發展,蹚出一條“廢料循環 技術共享”的鄉村振興致富路。
3月24日,記者走進花祠堂村恒欣家庭農場,40多歲的鄧永剛正在大棚里彎腰查看菌袋。手指在飽滿的菌袋上輕輕拍一拍,這個動作,他已重復了十余年。誰曾想,這位與菌菇朝夕相伴的“土專家”,竟是半路出家的職高家電專業畢業生。

鄧永剛采摘平菇
2014年,放下萬用表拿起鋤頭的鄧永剛,帶著籌集的1萬塊錢回到老家花祠堂村,在家人的支持下搭建起2個大棚,開始了他的返鄉創業之路。“當時全村都盯著我這個‘家電工’,有人說我拿鋤頭的手還沒他們的老繭厚。”如今,他背后的15畝菇棚成了最有力的回應。
真正的考驗在2018年不期而至,一場大風將鄧永剛的菇棚幾乎全部吹倒,價值超20萬元的菌袋全部泡在泥水里。鄧永剛蹲在廢墟里,把浸水的菌袋一個個殺菌。“滅菌技術不過關才是致命傷。”痛定思痛,他白天向老菇農取經,晚上抱著手機在網上看視頻學技術,2年時間將菌袋的成功率提升至98%。

已經修剪好的平菇
“我們的菌袋是天然生態的。”鄧永剛介紹說,桑枝打底、棉殼增肥、玉米芯調結構,輔以豆稈和麩皮,經高溫滅菌后,每袋能出6-8茬兒平菇。目前農場10余萬袋菌袋整齊羅列,每袋利潤2元左右,按照今年的行情,預計年產量超20萬斤,年產值60余萬元。
致富經越念越響。13戶村民先后加入“菌菇戰隊”。如今,花祠堂村平菇年產量達200萬斤,年產值超700萬元,帶動周邊100余名村民家門口就業。58歲的村民張阿姨分享道:“在大棚打工,一天有100多塊的收入,加上土地租金,比種地強多了。”

務工的村民正在修剪平菇
面對夏季高溫空檔期,鄧永剛又琢磨出“廢料生金”的妙招:菌袋的廢料以300元/車的價格賣給葡萄、草莓、花草等種植戶做有機肥。這樣的綠色循環鏈,每年也為村民增收不少。
“我打算繼續擴大平菇種植規模,同時無償為愿意學習平菇種植的村民提供技術幫助。”鄧永剛說,要讓回瀾的菌香飄出樂至,帶領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