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3月27日訊有種情誼叫“醫患情”,有種感謝是發自內心頌揚。近日,平度市第三人民醫院康復科出現一幕幕溫暖的場景。

場景一
康復出院的偏癱患者楊阿姨及家屬為表示感激之情,特送來一面“醫術精湛 關愛病人”的錦旗。
"我曾以為再也無法站起來,直到遇見你們……"這是楊阿姨送給康復團隊錦旗時的深情告白。從絕望到重新邁出人生第一步,楊阿姨在這里收獲的不僅是康復奇跡,更是一段關于醫者仁心的溫暖記憶。
楊阿姨剛入院時康復團隊面對其左側肢體肌力0級,康復科醫生團隊根據其存在的功能障礙,精心制定康復治療方案。針灸行針時手腕靈動,捻針提插如行云流水,楊阿姨在細微酸脹感中漸覺肌肉發力。“針灸不僅是技術,更是與身體的對話。辨經選穴需如將領布陣,行針調氣當似琴師撫弦。”康復科廉忠學主任說。護理團隊則傾聽楊阿姨心聲,關注她的心理情況,經常開導鼓勵她。護士真誠的鼓勵、安慰、這對楊阿姨及家屬來說有莫大的力量。治療師團隊為楊阿姨每日進行著床上翻身、坐起、床-椅轉移、站起、行走等動作的訓練。治療師又化身耐心導師,手把手傳授給楊阿姨每個動作,每個細節都反復示范、耐心糾正。他們用專業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場景二
王阿姨握著張海龍醫師的白大褂衣角哽咽,住院賬戶里突然多出的200元住院押金,揭開了這個關于醫德與真情的溫暖故事。
值夜班的張海龍醫生像往常一樣提前來到了科室:交接班、巡視患者、寫病歷……當張醫生巡視王阿姨時,家屬悄悄將裝著200元現金的"紅包"塞進他的白大褂口袋內說:“張大夫,你看我們康復的效果這么好,現在能自己走路了。你們技術好,服務也很好。你們值夜班也這么辛苦,買點水果吧!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張醫生說:“叔叔這錢我絕對不收,您快收起來,留給阿姨治病用。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我們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患者治好,請您放心!”張醫生再三拒絕,可家屬卻執意要給,只好暫時“收下”了“水果紅包”。次日查房時,張醫生將“水果紅包”轉交了住院押金,輕輕放在床頭對王阿姨及家屬說:“您的心意我收下了,這錢已經存進住院賬戶。”。王阿姨握著張海龍醫生的白大褂衣角哽咽地說:“醫院有你們這樣的好醫生真好,這也是我們的福氣啊!”
在平度市第三人民醫院,每天都有這樣的溫暖在發生。用仁心仁術點亮希望,以匠人匠心重啟人生。這正是醫患同心最美的樣子!
責任編輯:劉亮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