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銀行發布2024年度業績。
年報數據顯示,去年中行實現營業收入6328億元,同比增長1.38%;實現歸母凈利潤2378.41億元,同比增長2.56%。當天發布的利潤分配方案顯示,中行擬派發2024年度末期普通股現金股利每10股1.216元(稅前),連同中期現金股利在內的全年現金股利為每10股2.424元(稅前),派息率為30%。
就各界關注的包括凈息差、房地產風險、人工智能(AI)應用等問題,中行高管集中進行了回應。
凈息差變動幅度與主要同業大致相當
2024年,銀行業息差普遍面臨壓力。
中行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集團口徑下,凈息差為1.40%,同比下降19個基點(BP)。
對此,中行行長張輝表示:“集團凈息差變動幅度預計與主要同業大致相當。從更長時間看,我行凈息差與主要同業的差距明顯縮窄,從2018年約40BP的差距縮窄至目前與主要同業基本相當。”
在2024年年報中,中行也對凈息差有所下滑進行了解釋:“從資產端看,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下降24個基點,主要是受境內人民幣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及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等因素影響;從負債端看,付息負債平均付息率下降6個基點,主要是本行持續加強負債主動管理,堅持量價協同發展策略,強化存款成本管控,人民幣負債付息率有所下降。”
談及2025年情況,張輝表示,清醒地認識到經營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在貨幣信貸增長由供給約束轉向需求約束的背景下,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LPR持續下調會對資產收益率產生一定影響。但國內經濟運行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有需求升級、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廣闊增量空間,宏觀政策更加積極有為,這都為中行發展創造了更多新的機遇。
張輝強調,將繼續把加強凈息差管理作為低息環境下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合理控制凈息差變動幅度。
房地產風險已逐步出清
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集團口徑下,中行不良貸款總額2687.8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55.76億元,不良貸款率1.25%,比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去年集團不良及生成情況保持大體穩定,境外新發生不良有所下降,境內部分重點領域承壓。”中行副行長武劍稱。
具體而言,對公方面,房地產行業仍是境內新發生不良第一大行業,但風險已逐步出清,同比已呈下降趨勢;個人業務方面,個人經營貸款和按揭貸款新發生不良同比增加,資產質量壓力仍存在。受上述業務風險上升的影響,中行關注類貸款、逾期貸款有所增加。
武劍表示,2025年中行風險管控的壓力預計主要來自以下領域:一是房地產市場當前仍處于深度調整期,但隨著國家“一攬子”增量政策的落地轉化,房地產市場有望逐步“止跌回穩”,預計中行開發貸款資產質量壓力有望延續2024年邊際改善的趨勢;二是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疊加就業結構性矛盾,中行個人按揭、經營貸款等資產質量預計持續承壓;三是美元前期加息,北美、歐洲等市場商業地產不景氣,內防風險外溢等因素仍存在,給中行境外資產質量管控帶來一定挑戰。
大模型技術在總分行落地
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加速創新,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的爆發式發展,為銀行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行副行長蔡釗表示,大模型技術已在總分行落地員工問答、智能研發、報告生成等10余個場景,智能研發場景用戶超3600人。完成DeepSeek-R1模型的內部部署,并且用中行數據在上面進行推理和調優。同時向行內員工開放,進行場景的探索,深入推進其在營銷助手、遠程銀行、授信報告生成等場景應用。
下一步,中行提升金融服務便利性和競爭力將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推動智能化建設發展;二是助力金融服務提質增效。
蔡釗表示,一方面,將強化配套機制建設,推動建立人工智能應用治理架構,推進AI平臺完善和模型調優,暢通大模型數據使用流程;另一方面,推進應用落地見效,按照“先內后外”的策略,以需求為牽引,以成效為驅動,優先聚焦知識輔助、內容生成等高價值場景,實現提質增效降本。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