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山西消費者楊先生早晨醒來后發現,自己的微信和支付寶在凌晨3點左右莫名出現了7筆扣費,共計4526元。扣費賬單信息顯示,這7筆款項先充值進了他的蘋果賬戶,隨后在一款手機游戲中購買了13次游戲道具。但楊先生從未玩過這款手機游戲,他懷疑自己的賬戶被人盜取,對方利用“免密支付”將錢轉出。楊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近期,中國消費者協會陸續收到消費者聲稱因“免密支付”功能導致賬戶資金被盜刷的投訴。
科技改變世界,網絡精彩生活。互聯網的普及,讓“免密支付”也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免密支付”,顧名思義就是不用輸密碼就可以支付。當用戶開通“免密支付”后,單筆交易金額在一定限額內可以直接扣款。于是,我們購物、打車、點外賣、坐公交、乘地鐵等等,都享受到了“免密支付”帶來的便利。只是“免密支付”也是把“雙刃劍”,也會衍生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消費者的微信或支付寶就無故出現多筆扣費,金額大小不等,讓人鬧心。
那么,原因出在哪里?這一點很多人也都深有體會,就是在支付時會有一些開通選項,比如“0元下單”“極速付款”等等。字號較小,消費者一不留神就會勾選開通,隨后便可能遭到悄悄扣費。開通容易退訂難,很多時候想解除“免密支付”必須經過多重程序,勞心又傷神。對于這一直接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相關部門絕不能放任不理。比如,市場監管、工信等部門要健全監督治理機制,通過多種方式對相關平臺、商家進行制約、懲戒,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加強行業自律的同時,平臺也應發揮作用。眾所周知,信息傳播需要一定的平臺。若是平臺能夠把好關口,一些問題也就可以被扼殺在萌芽之中。在“免密支付”方面,平臺更應切實扛起責任,在安全保障方面下更大功夫。比如,平臺可以引入先進技術對用戶交易行為進行實時監測和風險預估,同時進一步強化對平臺商家的交易安全審核。當然,有關部門也應對關閉“免密支付”的條件和流程進行規范,引導行業加強自律,全力為用戶創造一個更加安全可靠的支付環境。
發展為本,安全當先。必須清楚,移動支付的便捷性不應以犧牲安全性為代價。在遇到開通“免密支付”相關事項時,一定要提高警惕。事實上,中國消費者協會也已經于3月25日發布消費提示,網絡購物謹慎使用手機“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賬戶權限過度開放而引發資金損失。總而言之,要多方發力,讓違法行為無處可遁,給個人財產安全加上“安全鎖”。(楊飛)
初審: 羅丹 復審: 孫曉云 終審: 張彥梅 吉網新聞熱線:0431-82902222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