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生意,養不了那么多人。”李曉軍說,和往年的生意紅火相比,今年店里的生意,至少下滑了30%。
李曉軍是鄭州一家小型汽車維修店的負責人,前幾年,店里還有五六名學徒和工人,但如今只剩他和親戚。門店所在的鄭州市漢江路,雖然街道不寬,卻曾先后分布著10多家汽修店。前幾年,生意紅火時,甚至連漢江路的路邊,都停著不少等待維修的車輛。可如今,好幾個汽修店的維修工位,都變得空空蕩蕩,不復往日的繁忙。
汽修門店的生意下滑,并非個例。一份來自F6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24中國汽車后市場維保行業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顯示,相較2023年,有54%的門店在2024年的進店車輛臺次出現負增長,其中降幅大于25%的門店占比達13%。
天貓養車COO李逸也在3月10日召開的天貓養車加盟商大會上說,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全國的社會化(汽修)門店的產值,同比下降了7%。
與不少汽修店生意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份來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數據卻顯示,2024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53億輛,其中汽車3.53億輛;而全國每年的機動車新注冊登記量,自2015年以來,已經連續10年超過3000萬輛,其中,2024年全國新注冊登記機動車3583萬輛,比2023年增加104萬輛,增長2.98%;新注冊登記汽車2690萬輛,比2023年增加234萬輛,增長9.53%。
但上述白皮書信息顯示,疫情之后,車主們對車輛保養的消費意愿呈現出不斷下降態勢,其中,單次進廠只消費1個項目的車主占比,由2021年的62%增長至2024年的66%,而消費4個及以上項目的車主占比,則由11%下降至9%。
一邊是仍在持續增長的汽車保有量,另一邊卻是不斷下滑的汽修門店生意。李曉軍坐在店門口的凳子上,陷入了困惑:生意都去哪兒了呢?
無力承接“新事物”
汽車保有量在增長,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增長肉眼可見,但對李曉軍這樣的“老師傅”來說,新能源汽車的維修是“新鮮事物”,他的店面還沒有能力承接。
與燃油車以內燃機為動力,維修對象涉及燃油噴射、點火系統、排氣系統等多個子系統不同,新能源汽車大多以電動機為核心動力源,維保則主要圍繞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等“三電”業務。由于二者之間巨大的結構差異,曾經以燃油車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汽修店,無法直接將經驗轉移到新能源汽車上。
李曉軍說,傳統的燃油車維修,靠的是經驗,修的是機械零件,可新能源汽修,靠的卻是電腦、數據、芯片,而且,現在國內大多數新能源主機廠的平臺都沒開放。
“新能源的深度維修,目前是很難去做的,哪怕你只做一個保養,解碼儀都解不了。”李逸對第一財經記者感慨說,由于目前新能源主機廠未開放第三方通用解碼設備、故障讀取設備,哪怕是換空調濾芯、正常保養這樣的“小碼”,也得靠車主打電話,請主機廠在“云端”解決。
“生意難做啊。”李曉軍忍不住開始懷念往年的輝煌:那時,僅靠一項變速箱的維修技術,李曉軍就獨自撐起了一家汽修店。可如今,面對新能源汽車這種與燃油車截然不同的維保對象,李曉軍曾經賴以生存的“變速箱技術”正在失去用武之地。
一些撐不下去的汽修店主們,最終選擇將門店關閉或轉讓。
在國內一家同城信息網站上,記者查詢發現,僅鄭州一地,就有近百家汽修門店對外掛出轉讓信息。成都、重慶等地正在掛牌轉讓的汽修門店數量,有200家左右。
應對
也有一些汽修店的生意,出現了逆勢增長。
上述白皮書數據顯示,整個2024年,雖然有54%的門店出現負增長,但剩余46%的門店,卻呈現出正向增長,其中增長大于25%的門店占比14%。
一家門店位于新疆的汽修店主告訴記者,自己的汽修店,之所以能在2024年實現門店營收增長18%,最核心的是鎖定核心客戶,其成交客戶中,車主轉介紹率高達30%。
也有一些門店,通過“油改電”等技術升級,或更貼近社區的本地化服務,止住了業績下滑的態勢。
李逸也告訴記者,雖然業內不少汽修店2024年的產值、業績都出現了下滑,但天貓養車的2500多家門店,單店平均產值卻逆勢增長了。
李逸說,相對于第一代燃油車主對車輛的“商務需求”,新能源車主大部分都偏年輕化,他們更強調個性化,把車輛看作是生活的伙伴,看重車輛能提供的“情緒價值”。他舉例,“買一輛特斯拉,一看是黑色的,就一定要換個顏色,半年換一次不行,還要一個季度換一次,不換還覺得入不了流。每次換了以后很有新鮮感,就像換了一臺車似的。”目前,圍繞新能源車主的洗車、美容、保養、打蠟以及貼膜、車衣等需求,正在成為天貓養車介入新能源維保的新抓手。
記者采訪發現,除了天貓養車,京東、途虎等養車平臺也正在通過多種方式擁抱新能源。其中,京東養車與寧德時代旗下時代電服達成戰略合作,途虎養車則一方面為用戶提供輪胎、美容、改裝、保養以及動力電池檢測、充電樁維保等服務,另一方面又與國內一些動力電池供應商達成合作關系。
李曉軍說,自己也想過門店轉型、上馬新能源汽車維保業務,結果一打聽,想維修新能源車,就得采購檢測電腦、示波器、電動壓縮機等配套設備,算下來,僅一個新能源車維修工位,投資就得15萬元以上。而且,電車不是傳統的機械維修,涉及電氣、電子、高壓電等技術,屬于高危技術工種,想從業還得考高壓、低壓電工操作證。“麻煩得很,我一個五六十歲的老頭兒,哪懂這個。”
(文中李曉軍為化名)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