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零添加”標簽從營銷利器淪為監管紅線,一場食品飲料行業的信任重構風暴正在加速。風暴背后,是消費者從“標簽迷信”到理性認知的覺醒,也是行業從營銷內卷回歸品質競爭的必然。《消費者報道》特此推出“零添加”政策解讀專題,剖析政策邏輯、追蹤產業震蕩、預判市場走向。當“零添加”神話破滅,誰將引領下一輪食品消費變革?
2025年3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9項標準修改單。
此外,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制定出臺的《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將與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25)同步實施。
其中,關于“零添加”的表述將被禁用,引發了消費者的廣泛討論。

國家出手整治“零添加”亂象,對普通消費者有何影響?新規出臺后,消費者如何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食品?
消道長仔細研讀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25),就后臺收到的消費者最關心的十大食品標簽疑問,一一作出解答。
Q1. 為什么國家要禁止“零添加”“不添加”等標簽宣傳?

Q2. 過去購買的“零添加”產品是否不再安全?需要丟棄嗎?

Q3. 國際上是如何監管“零添加”或“無添加”標簽的?

Q4. “無”“不含”可以在包裝上使用,為何又禁止使用“不添加”“不使用”等詞匯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Q5. “無”“不含”可以使用,“不添加”“不使用”禁止使用,它們的同義語詞匯均有哪些?

Q6. “零添加防腐劑”不可用了,企業能改用“不含防腐劑”嗎?

Q7. 沒有了“零添加”,消費者如何選擇食品?

Q8. 可否列舉一些典型的“零添加”誤導案例?

Q9. 新規出臺后,“零添加”食品會立即從市場上消失嗎?

Q10. 新規出臺后,國家是否有對相應的檢測方法進行“升級”?

消道長認為,新規出臺,其本質是讓食品標簽從“營銷話術”回歸“事實陳述”,消費者需建立更科學的認知框架,關注具體成分而非抽象概念,這才是食品安全認知的真正升級。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系本網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