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刁明杰
74歲的張先生(化名)因急性下肢動脈閉塞面臨截肢風險,且合并9種基礎病,抗凝與溶栓成為難以把握的難點。近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血管外科專家團隊發揮“國家隊”優勢,聯合多學科為張先生制定了個性化治療方案,最終成功“保腿”。
幾個月前,74歲的張先生突然發現走不了多遠小腿便會酸痛,只能休息三五分鐘才能繼續走,以為自己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沒放在心上。直到1周前,他突發左下肢劇烈疼痛,痛到必須垂腿下床才能稍稍緩解,腳部皮膚發黑發紫,到當地醫院就醫。檢查顯示:左股淺動脈、腘動脈等主要血管多節段重度閉塞,右下肢動脈亦存在嚴重狹窄。如不及時恢復血流,截肢風險很高。為了尋求信賴的專家手術,張先生慕名轉院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管外科駐青島醫院專家、青島醫院血管外科學科主任李清樂教授團隊進行診治。
血管外科團隊確診張先生患有急性下肢動脈閉塞,這屬于血管急癥中的"紅色警報",救治時間直接決定保肢成功率。6小時,是從疼痛加劇到血管再通的最晚時限。更為棘手的是,張先生身體基礎狀態差,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病 2級(高危)、心房顫動、腦梗死后遺癥、銀屑病、腦萎縮、腦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粥樣硬化并斑塊、肝功能異常9種疾病。其中,長期服用抗凝藥物與血管條件惡化,成為治療難點。患者的腿就像銹跡斑斑的“水管”,既要使水管順暢排水,又不能使脆弱的水管爆裂,醫生需要精準找到平衡點,非常考驗經驗和技巧。

患者基礎疾病多、身體條件差、手術風險大,李清樂教授立即指導制定救治方案:先啟動血管急癥救治預案,打通閉塞血管,再組織多學科制定后續治療方案。患者入院不到一小時內,血管外科孫春亮主任醫師緊急實施“左下肢動脈造影、動脈吸栓、球囊擴張成形、下肢動脈置管溶栓術”,通過微創穿刺通道,精準清除混合性血栓,手術順利完成。
術后第二天,李清樂教授牽頭血管外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腎內科等多學科會診,針對患者抗栓治療與出血風險的平衡難題,制定了個性化的"階梯式抗凝 靶向利尿"治療方案,既保障了血管通暢度,又規避了腦出血風險,同時調整身體各項指標。
5天精準治療后,患者肌紅蛋白值從危急值2300μg/L降至正常范圍,左足皮溫由術前的28℃回升至33℃,疼痛癥狀消失。目前,患者已經順利出院。
合并多系統疾病的高危患者的成功救治,體現了醫院血管急癥救治預案的科學性、有效性,以及成熟技術優勢。目前,血管外科已經建成全周期血管疾病診療平臺,可24小時不間斷為血管疾病患者筑牢生命防線。
血管外科是外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主要針對除腦血管、心臟血管以外的外周血管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血管外科依托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管外科,是醫院重點發展學科,擁有DSA大型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彩色多普勒血管超聲機等專業醫療設備和數字化復合手術室,可進行動靜脈疾病以及血管損傷、血管畸形等難題的診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