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簡介
石盛杰,中國文房四寶協(xié)會會員,宣城市文房四寶協(xié)會會員,諸葛筆的主要復原者、發(fā)掘者和傳承者,安徽涇縣諸葛氏文房四寶工藝品廠負責人。
□ 本報記者 賈淘文
“東漢的漢居延筆,東晉的旱灘坡筆,南北朝的南朝姥筆,唐代的歐陽通貍毫、黃暉金雞距筆、天寶雀頭筆、貞觀雀頭筆、新淦散卓筆,五代時期的翹軒寶帚,宋代草玄筆、魯公羊毫,元代的樂墨筆,明代的宣德葫蘆式紫毫筆、龍鳳呈祥筆、紫狐毫筆,清朝的紫雞毫筆、白鹿毫筆、經(jīng)天緯地四頭筆,以及近現(xiàn)代的藝壇主盟筆、剛柔相濟筆……可以說,一支小小的毛筆,見證并參與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演進。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毛筆至少陪伴了中國人兩千多年,中華文明中最精彩、最深刻的文化內(nèi)容,都是靠毛筆記錄完成。”談及我國各個時期的歷史名筆,石盛杰如數(shù)家珍,滔滔不絕。
石盛杰出生在一個書畫世家,父親能書善畫,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對傳統(tǒng)文化充滿熱愛。數(shù)十年來,他始終致力于歷史名筆的研究和復原工作,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化,用上歷史名筆,他將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奉獻給了傳統(tǒng)制筆事業(yè)。
石盛杰對記者說:“毛筆是我國杰出手工技藝的代表,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不同歷史時期所使用的毛筆,其制造工藝不盡相同,書畫靠毛筆來完成,毛筆制法的不同,創(chuàng)作的藝術效果自然不同。然而,一些歷史名筆早已失傳,這給研究中國書畫,特別是學習書法的人帶來很多困惑。”
一次偶然的機會,石盛杰發(fā)現(xiàn)某個國家的博物館里收藏有我國古代毛筆的實物,當時他的內(nèi)心仿佛被狠狠地擊了一下。石盛杰說:“想看中國的歷史名筆,難道非要去外國的博物館嗎?那一刻,不服輸、不認輸?shù)膭蓬^一下子涌上了我的心頭,也激起了我復興歷史名筆制作技藝的決心和信心。于是,我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搜集關于古法制筆的方法。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咱們國家的歷史名筆‘活’在自己人的手里,這既是一名傳統(tǒng)制筆匠人的底氣,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使命擔當。為此,我遍訪名師,找到了中國制筆工藝的源頭,有著中國古法制筆活化石之稱的諸葛氏制筆法的正宗傳人,開始學習并嘗試復原我國歷代名筆和各個時期的毛筆。”
在石盛杰及其團隊的多年不懈努力下,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傳統(tǒng)名筆制作技藝得到了挽救性保護,制作技藝不斷恢復和完善,讓更多當代的書畫愛好者體會到了穿越千年的書寫感受。據(jù)介紹,古法制筆的流程復雜,工藝難度大,選材更加精良,耗費工時較長,且不能以現(xiàn)代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方式完成制作。

老兔紫毫筆

翹軒寶帚筆
石盛杰對記者說:“復原歷史名筆的過程大多數(shù)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各個歷史時期的毛筆,有的只剩文獻記載中的只字片語,有的深藏在各大博物館的展柜中,有的存在于古代人物畫像的手中,更有一些歷史名筆所用筆毫已經(jīng)無處可尋……沒有實物可以參照,復原難度可想而知。這就要求制筆匠人要沉住氣、耐住性,不能急功近利,只有一門心思投入到創(chuàng)作與研發(fā)中,才能真正復原出符合歷史原貌的毛筆。為此,我們先從復原有考古實物和博物館館藏毛筆著手,再復原有文獻記載制筆流程方法的毛筆,最后去復原那些文獻記載少或僅剩名字、圖形的毛筆。可以說,每一支‘重生’的歷史名筆,都經(jīng)過了幾十、上百次的試驗,在不斷思考與嘗試中問世。如今,我?guī)ьI團隊中的老匠人基本復原了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兩代的宮廷用筆和書畫名家用筆。”
2020年,石盛杰復原的宋代名筆“諸葛高三副筆”獲得中國文房四寶協(xié)會舉辦的首屆文房用品設計大賽“新銳獎”(金獎)。2021年至2024年,他復原的南唐名筆“翹軒寶帚”、北宋名筆“草玄筆”、歷史名筆“侍其瑛棗心筆”,相繼獲得了中國文房四寶協(xié)會舉辦的“西冷印社潛泉杯”文房四寶設計創(chuàng)新大賽的銀獎、金獎。
為了更好地弘揚文房四寶文化,傳播中華優(yōu)秀制筆技藝,讓更多少年兒童和年輕人了解歷史名筆,愛上中國書法,石盛杰經(jīng)常開展歷史名筆的使用體驗活動,不斷嘗試將“老非遺”打造成“新網(wǎng)紅”。他通過拍攝短視頻、開設體驗課、舉辦互動活動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輕群體和小朋友參與到中國毛筆的傳承中。活動中,不論價格多么昂貴、制作技藝多么精湛、材質(zhì)多么名貴的毛筆產(chǎn)品,他都熱情地招呼每一位參與者進行試用。用他的話說:“毛筆!毛筆!放在那里就是一根竹子、一撮毛,只有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妙處。”
石盛杰說:“現(xiàn)在,我最喜歡和小朋友們在一起,看到他們熱衷于學習、了解傳統(tǒng)文房四寶知識,我感到十分欣慰,我想這就是‘少年強,則國強’的生動寫照。如今,我可以驕傲地拿著我制作出的歷史名筆,對孩子們說‘當年蘇東坡寫文章,用的就是這樣的筆’‘李白寫《將近酒》的時候,一定用過這支筆’‘用這支筆可以體驗一下書圣王羲之的書寫感受’……看到孩子們充滿好奇和欣喜的眼神,我也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曙光。”
石盛杰表示,中華文明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國的制筆工藝和文化源遠流長。諸葛氏筆從晉代誕生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1700多年歷史。作為堅守傳統(tǒng)工藝的制筆匠人,我們不僅要復原出更多歷史名筆,更要讓越來越多的人真正將這些筆‘握’在手里。雖然,我們通過努力已經(jīng)取得一些榮譽,并得到了中國文房四寶協(xié)會及眾多書畫愛好者的支持,但這一切只是剛剛起步,我們會秉承著求真復原和實用復古的宗旨,繼續(xù)研究和復原出更多的歷史名筆,為傳統(tǒng)文化復興貢獻出“四寶人”的匠心與力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