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長庚醫院體檢中心的中醫熱成像儀。(廈門長庚醫院 供圖)

市民在廈門京閩中心酒店體驗AI智能體測儀。(記者 房舒 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房舒)同樣的“望聞問切”流程,全程卻由AI智能機器主導完成,隨后會生成一份中醫體質報告,短短幾分鐘內就能告知體驗者是痰濕體質還是血瘀體質。有讀者發現,在廈門的一些醫院,甚至酒店都引入了AI體質辨識儀等相關設備。
用AI輔助體檢到底靠不靠譜?本報邀請市民、醫生、專家及酒店從業者,分享其中利弊及注意事項。
優勢在哪?
市民體驗
檢測過程方便快速 診斷結果也挺準
市民張小菲:我在廈門京閩中心酒店三樓體驗了AI體質辨識儀。測試時我面對機器坐下,確認開始后,系統會發出聲音引導我一步步操作,比如面對鏡頭拍照、根據文本內容發聲等,最后還引導我將左右手手腕分別放到屏幕下方的仿生脈診部位,就好像對面坐著一位中醫在為我“望聞問切”。全程不到6分鐘,體質報告就出來了,速度真快。而且結果挺準的,我之前看過中醫,被診斷為痰濕體質,和這次機器判斷結果一致。
市民老張:最近在短視頻平臺上常刷到一款能像中醫一樣辨識體質的AI機器。沒想到,這兩天我和愛人去廈門長庚醫院體檢時,真的體驗到了,而且這里除了體質辨識儀,還有一個中醫熱成像機器。進入熱成像儀艙后,隨著機器引導我做手臂平舉、抬起、展開等動作,人也漸漸放松下來。等我穿好衣服出來,檢測結果已經推送到醫生的電腦里了。
最近我伏案工作時間較長,肩頸部位的經絡有些瘀堵,中醫熱成像儀拍出來的熱力圖清晰地顯示了這一問題。再結合AI體質辨識儀給出的檢測結果,我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了大致了解,整個過程既快速又方便。
從業者說
幫患者了解自身體質 提高醫生診療效率
廈門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郭子嘉:張先生和愛人體檢時使用的AI體質辨識儀,我們稱之為“四診儀”,寓意著中醫的“望聞問切”四法。結合熱成像儀對全身寒熱部位、經脈疏堵情況的直觀呈現,它不僅能提供體質辨識結果,還能說明AI得出結論的依據。這讓患者更形象、更清楚地了解自身體質情況。
在臨床中,我曾遇到一些不好意思表達自己多思多慮病情的患者,AI機器檢查后能清晰呈現相關經絡問題,有助于我在診斷時為患者增加疏肝理氣等方面的治療。而且,對于年輕醫生而言,AI智能機器是很好的學習工具,能輔助他們更快速、準確地做出判斷,提高診療效率。
建發健康數智化中心王春燕:AI技術在體檢中的應用,不僅可以使體檢流程更加高效便捷,還能借助大數據的深入分析與機器學習算法的精確預測。前段時間有個患者咳了一個多星期,來醫院掛號看中醫,但在檢查時我們的AI智能系統迅速篩選出這位患者有罹患肺癌的可能性,系統觸發智能預警后,馬上將相關情況自動推送給胸外科,患者迅速就接到了胸外科醫生的電話,為治療爭取了寶貴時間,患者第二天就完成了相關手術。
廈門京閩中心酒店陳紅: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健康,在出行住宿時也希望能享受到健康相關的服務。我們引入這臺AI智能體測儀,就是希望酒店能在滿足客人健康監測與管理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差異化服務。
有何局限?
醫生認為
AI判斷不夠精準 或致體驗者過度焦慮
廈門弘愛醫院超聲科副主任姚麗婷:AI雖然有很多優勢,但不能完全依賴它。醫學是一門復雜的科學,每個患者的情況都獨具特點,不能僅僅依靠AI的結果進行診斷和治療。這一點在影像檢查中尤為明顯,此前有一名體檢者因肝局部脂肪浸潤分別進行了超聲和放射(CT)檢查,由于影像成像手段存在差異,超聲檢查能識別而放射檢查無法識別,于是AI將這兩份報告判定為“矛盾”,但實際上,這在臨床并不矛盾,經驗豐富的醫生完全可以做出正確判斷并給出診療意見。所以,AI只能作為輔助手段,最終診斷應以醫生為準。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信息中心李宏偉:從治療安全的角度來看,AI在向患者收集信息的來源以及診斷依據來源上未必全面。因此,在沒有專業醫生指導的情況下使用AI,反而可能引發體驗者過度焦慮。此外采集數據的安全問題也應引起重視——建議市民在體驗時選擇正規醫院,或是在有權威機構進行后臺管理的場景下使用,避免在沒有明確數據安全保障措施的私人場所使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