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獲悉,我國科研團隊在長江上游支流大渡河流域發現了一種洞穴盲魚新物種“川洞山鰍”,這是四川省內發現的第一種洞穴魚類,也是長江干流以北地區首次發現典型洞穴魚類。相關研究成果已于3月26日在國際學術期刊《動物系統學與演化》上正式發表。
2022年5月至6月,四川洞穴探險隊在長江上游支流大渡河流域進行洞穴探險時,意外發現一種洞穴盲魚。經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聯合研究團隊系統研究,該物種被確認為一新物種。
論文通訊作者、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生物多樣性監測所工程師周佳俊介紹,川洞山鰍眼球已退化,消失埋于皮下;身體呈淺灰色或淡粉紅色,并伴有稀疏的色素沉著。基于形態學與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結果顯示,川洞山鰍與長江上游廣泛分布的地表物種戴氏山鰍有緊密的親緣關系,卻由于對洞穴極端環境的適應,逐漸演化形成了迥異的外形特征。
據悉,中國西南部的巖溶地區孕育了超過170種洞穴魚類,其分布范圍主要限于長江干流及其南部地區,此次川洞山鰍的發現顯著擴展了中國典型洞穴魚類的分布界限。因為這種魚由四川洞穴探險隊發現,該物種以團隊英文縮寫“SCET”被正式命名為“Claea scet”,中文名“川洞山鰍”。
專家認為,鑒于四川盆地、巫山山脈以及大巴山地區廣泛分布著巖溶地貌,對該區域進行系統的洞穴魚類調查,有望為揭示長江流域洞穴魚類群落的多樣性并為其演化歷史提供重要的科學研究依據。
論文第二作者、四川洞穴探險隊生物調查組組長何力介紹,團隊圍繞四川樂山大溪溝區域周邊洞穴開展了為期三年的系列調查。“洞穴生物相較于地表生物而言,往往對棲息地環境要求更為嚴苛,其分布范圍相對狹窄,種群數量也更為稀少。”何力說,未來還需要聯合地方政府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積極采取棲息地保護等針對性策略,共同保護這些珍貴而獨特的洞穴物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