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銀行消費貸利率甚至降得比企業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還要低。”日前,市場權威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銀行發展消費貸業務要基于有效消費需求,也要考慮客戶還款能力,不宜在利率上過度內卷。
近一段時間,消費貸利率一降再降,個別銀行甚至已低至2.58%。對此,該權威專家認為,金融機構應積極支持促消費,但要有真實需求支撐,銀行保持合理的凈息差和利潤空間,居民保持合理的杠桿水平,金融支持消費才能持續發展,取得更多實效。
今年以來,宏觀政策更加注重提振消費,金融機構也加大了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除了創新消費貸產品外,額度提高、延長期限的銀行也增多。
但在消費貸“松綁”背后,則暗藏著諸多風險。上述權威專家指出,銀行要平衡好業務發展與風險防范之間的關系。當前,我國銀行業凈息差持續收窄,銀行消費貸定價要遵循商業可持續原則,兼顧金融支持消費和銀行自身健康發展的目標。
該專家認為,銀行脫離真實消費場景拓展消費貸業務可能累積風險,一些客戶獲得低價消費貸后可能違規改變用途,甚至“以貸養貸”,前些年就出現過消費貸違規流向樓市、股市的現象,要避免通過價格戰搶奪存量客戶。
消費貸本質上是通過舉債提前消費,貸款最終是要償還的。基于此,市場專家均提出,消費者要根據自身財務狀況理性消費,適度借貸。
當前我國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就業壓力較大、收入預期不穩,居民部門杠桿率已經與歐美發達經濟體大體相當,在國際上屬于較高水平。但如果居民家庭收入不能跟上,過度加杠桿消費,既是對未來消費需求的透支,也會增大家庭財務負擔,還可能衍生消費信貸資金用途改變等問題,最終是不可持續的。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銀行應當加強對借款人資質的審核,如收入、信用記錄、負債率等,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風險監測和預警能力。后續銀行需要優化獲客渠道,降低獲客成本,通過差異化定價和隱形門檻篩選優質客戶,加強風險管理,嚴格審核借款人資質,從而降低違約風險。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