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評論員 王爽愛 特約評論員 周清正
在關于“溫度”的萬千注解中,有人執筆書寫春日暖風消融屋檐的積雪的晶瑩,有人捕捉戀人相擁時的靜電微光,有人記錄添柴加薪的躍動灶火……但當腳步丈量過山東的紅色熱土,指尖隔空觸碰過烈士家書泛黃的褶皺,那些被時光浸染的精神密碼,正以超越物理感知的方式,重新定義著這個充滿人文重量的詞語。

鐵道游擊隊紀念碑
打破時空隔閡的,不是數據的洪流
而是歷史長河里的余溫共振
微山湖的碧波托起一座英雄島——微山島,鐵道游擊隊紀念館如同靜默的史詩矗立其間。紀念館內陳列著通體黝黑,四五米長度的鴨槍,當年革命先烈便是用這種自己制作的“土武器”來對抗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洋槍洋炮”。當《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的旋律漫過展廳,1943年的槍聲便穿透數字時代的音軌,擊中我們的靈魂。那支被網民改編成電子樂的經典旋律,恰似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種,在虛擬空間完成著新時代的“星火燎原”。玻璃展柜里每一道斑駁的記憶,都在與數字熒幕的流光對談。當土琵琶的余韻邂逅電子脈沖,我們觸摸到的,是文明傳承的恒常體溫。

煙臺抗日烈士紀念碑
驅散歲月寒意的,不是生命的重量
而是基因圖譜里的精神編碼
在煙臺山的山麓上,煙臺抗日烈士紀念碑見證著歲月的流轉。紀念碑下,八千棵翠柏的根系編織成隱秘的神經網絡。陽光穿透碑文的剎那,89個鎏金姓名便沿著石階流淌,與港口起重機的轟鳴、商業街區的霓虹交響成跨時空的和弦。1945年的沖鋒號角從未消散,它化作萬噸貨輪的汽笛,在航道上激蕩回響。那些在地下交握的樹根,何嘗不是民族精神基因的雙螺旋結構?當柏樹年輪與城市天際線同步生長,紅色血脈始終是這座城市最深層的地質構造。

退役軍人張洪珠為48名烈士義務守陵
溫暖蒼涼時光的,不是喧囂的人潮
而是守望者眼中的星河長明
聊城市高唐縣琉璃寺鎮徐廟村有一座48位烈士的陵墓,其中,只有兩名烈士有名有姓,其余已不可考。在這48座豐碑前,退役軍人張洪珠、張曰平父子用六十載春秋寫就一部沉默的史詩。在張曰平的影響下,他的兒子一有空閑,也會帶著孫子、孫女幫忙打掃陵園,成了陵園的義工。從荒煙蔓草到整飭園林,三代人的掃帚在青石板上劃出的,何止是歲月痕跡?當九旬老人說出“烈士就是我老人”時,當稚童踮腳擦拭碑文的虔誠身影疊印著祖輩的堅守,我們看到的是一部活著的精神族譜。那些不可考的姓名并未湮滅,它們已化作春日的蒲公英,飄落在每個清晨掃帚揚起的塵光里,沉淀在每雙稚子澄澈的瞳孔中。
在這片被熱血澆灌的土地上,“溫度”是濟南戰役尋親隊伍車輪碾過的四千公里風霜,是濰坊守陵人二十三載晨昏定省的執念,更是沖鋒號角在新時代譜寫的進行曲……當電子樂重構紅色旋律,當商業脈搏呼應精神律動,當稚嫩手掌接過歷史的接力棒,齊魯大地正在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能量守恒——那些曾被生命捂熱的火種,終將熔鑄成民族基因庫里永不冷卻的精神編碼。讓記憶保持恒溫,令信仰永遠滾燙。這或許就是最深沉的中國式浪漫。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