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前鋪設的光伏地磚、“東嶼島碳普惠”小程序上兌換的綠色碳幣、吹著海風就能發電的花朵風機、新能源擺渡車……博鰲亞洲論壇現場,隨處可見零碳設計。
這片土地也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實驗室”。2019年至2024年,博鰲東嶼島近零碳示范區全口徑二氧化碳排放量從1.2萬噸銳減至470噸。近日,“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更名為“博鰲零碳示范區”,意味著示范區實現全域零碳運行。
(博鰲零碳示范區部分展位。攝影/王方然)
在中國低碳進程中,離不開轉型金融的助力。轉型金融是指,在經濟體向可持續發展目標轉型的進程中,為其提供融資以幫助其轉型的金融活動。2022年11月,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批準《G20轉型金融框架》,首次就發展轉型金融形成國際共識。
轉型金融的意義是什么?如何設定統一的標準?目前存在哪些難點、堵點?3月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金融圓桌:轉型金融與零碳未來”分論壇中,多位重量級嘉賓就上述議題展開討論。
需要更好的價格機制
“通往凈零排放的道路不是直線前進,并非現在開始就不投資有排放的項目,轉型金融的意義在于通過投資減少排放的項目,實現整體排放的減少。”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表示。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攝影/吳軍)
周小川以煤電廠靈活性改造舉例,過去煤電常年發電,除了大修理外,基本連續運轉,難以適應新能源的間歇性特征。
過去5年間,國家推動金融體系支持煤電廠靈活性改造,把傳統的煤電機組改為能夠調峰的機組。通過技術改造,煤電機組實現了啟停速度提升與最低負荷降至30%以下。這樣改造后,機器在運轉,但是發電量比較小,起到一個對電網靈活性調節的補充性作用。
此外,中國探索出“容量電價”制度。該機制通過政府承諾的長期價格保障,確保靈活性改造的投資回報。傳統煤電依賴電量收益,但轉型后發電小時數可能降至數百小時,容量電價則以機組調峰能力為定價依據,將減排的社會效益轉化為可量化的經濟價值。
在周小川看來,在支持轉型金融的過程中,需要有更好的價格機制。配合價格機制,還需要設定排放的標準,增強排放的計量、透明度、可監督性,使得金融能發揮更大作用。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易綱認為,轉型金融需要提供激勵機制。例如,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兩項再貸款工具,以支持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其中一個關鍵要求是,所有使用這些政策工具的金融機構必須定期披露其支持項目或企業的碳排放信息。“有些人擔心數據可能不夠精準,但只要持續進行信息披露,數據質量就會逐步改善。”他稱。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易綱。攝影/吳軍)
2021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于推出兩類碳減排支持工具,一類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項目,另一類支持煤炭的清潔利用。
“過去3年間,我們收集了12期的季度數據。從數據來看,無論是在測量方法、信息披露質量,還是支持的項目和企業透明度方面,數據質量都在顯著提升。”易綱在論壇中提及。
標準制定是關鍵
近年來,綠債的規模也在快速增長。
“綠色債券”是指,將所得資金專門用于資助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項目或為這些項目進行再融資的債券工具。
Wind數據統計顯示,以發行起始日為準,截至3月20日,已發行和正在發行的綠色債券規模達到1604.94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039.16億元相比,增長了54.45%。
國際清算銀行亞太區首席代表張濤也分享了自己的三點觀察,首先,綠債融資已經吸引到更多關注,成為重要資金來源。其次,綠債不僅是一個融資工具,同時成為催化劑,能夠促使公司改變他們的行為。第三,部分高排放公司,在發行綠債之后會接受市場監管,促使這些企業加大減排力度。
不過,綠色債券作為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存在標準不清晰、“洗綠”風險上升等問題。展望未來,與會專家呼吁建立轉型金融統一標準框架。
“為了推動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的發展,我們需要清晰的標準和信息披露要求,這是當前的重點工作。”易綱認為,在中國,中國人民銀行在制定轉型金融標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涵蓋鋼鐵、化工、有色金屬等多個行業。“我們希望建立一套明確的標準,使轉型金融的定義更加清晰,從而防止‘漂綠’(Greenwashing)。”他說。
此外,易綱強調應重視綠色金融共同分類標準。他指出,如果缺乏共同分類標準,每一個國家、地區的綠色轉型、可持續融資分類完全不同的話,綠色市場就很難運作。在過去六七年間,中國人民銀行與歐盟合作,制定共同的分類標準。第二個版本中,雙方已有85%的趨同率。部分市場和地區已經開始采納中歐共同分類法,來對自己的綠債、綠色資產進行分類。
港交所是最早一批要求企業公布可持續報告的交易所。
“我們認為好的氣候披露,不光能夠提高透明度,而且可以讓這些企業對他們的供應商也作出要求。”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指出,港交所除了經營交易所之外也是監管機構,提供了ESG的框架和標準,幫助企業實現凈零目標。但目前企業對共同標準認知度還不夠、接受度也不夠,無法強制所有上市企業執行。
在發言環節,陳翊庭還拋出了目前碳信用市場存在的問題——在亞洲、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韓國已建立碳信用市場,但是規模都不大,較為分散。
她建議可考慮攜手建立一個泛亞洲的碳信用市場,與每個市場“單打獨斗”相比,這樣能擴大規模,增加流動性,未來作用會更大。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