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白
第一財經評論,高層次人才子女享“教育特權”,單列就不違背公平嗎?
第一財經的評論中指出了幾點:
一是,違背了《教育法》第九條的規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滎陽等,依法享有平等教育的機會。
二是,無論享有“教育特權”的人數多寡,都違背受教育平等原則,侵害其他民眾子女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權利。
三是,在過去的很多年,招商引資搞了很多的教育特權,這種混亂讓很多普通人的子女的教育平等被踐踏,近些年這些優惠政策被叫停,這種明知違反法律界限的規定,不應該再出現。
到這里,這件事發酵幾天,
有部分媒體算是對此事報道,譬如鳳凰網,但媒體的報道也僅僅局限于網絡引發熱議的層面,只是講到了網友的看法,明確指出這是違法行為的媒體,可以說第一財經是目前我所看到唯一一家站出來的。
到這里再說幾點:
一是,媒體的職能屬性本就是監督,尤其是涉及官方違法的行為,媒體需要做的便是大聲的批評,指出這種違法的行為,但很顯然,當下的媒體說實話已經失去了這個基本的監督屬性。更像是一種類似于文宣的屬性了。這樣造就的結果是沒有了監督,一些地方上的亂象必然增加,因為即便做了違法的事情,沒有人會說這是一件錯事。
二是,這種現象的形成,需要找到根本的因素在哪里,當然這個因素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這個根本的因素,如果一個社會長期媒體缺職的情形繼續存在下去,那么信譽毋庸置疑會出現崩塌。因為只有美麗的聲音,必然一切都不會是美麗的。人們會選擇不去說,但沉默相比于批評其實更可怕。
三是,記得去年還是前年,看到過一篇文章,大意是南方周末的記者找不到工作。南方周末我們都知道,曾經做出了很好的成績,切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很多人的切身利益都是這家報社換來的。
但一個南方周末記者失業找不到工作的事件,在網絡上的輿論氛圍是如何呢?
大面積的戲謔嘲諷,無數的落井下石,以一些無良吹鼓手大v為代表對這位記者不僅極盡嘲諷,甚至連撰寫這個事件的作者也被挖苦成社會的流氓邊角料。
我在這里不是說南方周末的記者不該失業,任何的人,曾經做出過再好成績的人都會失業,人不可能永遠是風光的狀態,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下坡路。但對于走下坡路的人,正常格局的人是首先不去嘲諷,平常心看待即可。更何況是一位曾經為社會發聲過的人,更不應該被嘲諷。因為為公域發聲的人,幾乎只要是普通人都會在隱性中受益。如是之,這種行為便是恩將仇報。
這種恩將仇報的行為是會讓社會麻木,導致的結果便是不會有人在為自己利益之外的事情說話,那么一個問題便是,有發聲能力的人不再為公域事件發聲了,沒有發聲能力的人那么只能遭受再大的冤屈也自我忍著。
當然,中國人忍耐的能力,的確是遙遙領先。
還要說什么?
我雖然是一個邊角料寫手,在過去的很多年但也是盡自己的本心做出過一些為善之事,但在我的寫作進入凋零,偶有寫作出現觀點單一的時候,少部分對我曾經文章點贊,說過,作者你是個有良知寫手的人,也會肆意嘲諷我幾句。甚至很冷漠的說一句,你這樣的人,就不該有平和的生活,你的文字一文不值,你是一個負能量的人等等。
這種在你陷入艱難,繼而落井下石的行為,說實話,是非常邪惡,是會讓善的熱血漸漸冷卻的。
馬克李維說,當善常年遭遇冷卻,也會像冰箱里常年不動的食品一樣,是會變質的。也所以,盡管這個晚上我很疲憊,也沒有心力寫一篇能順遂寫出的文字,但看到這樣一家媒體站出來,我覺得我的責任是讓更多的人看到,看到有媒體站出來批評這件事了!
謝謝!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