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3月28日14時20分在緬甸中部發生7.9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之后又多次發生余震,最高7.5級。
此次地震的震級高、震源淺,且發生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區域,截至當地時間30日午間已導致1700人死亡、3400人受傷,另有約300人失蹤。
同時,地震導致緬甸多個地區受災嚴重,包括曼德勒、內比都等地,大量建筑物倒塌,橋梁損毀,交通和基礎設施受到嚴重影響。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30日確認,強震中受傷的中國公民升至14人,目前已有多支中國救援力量攜帶救援設備和物資緊急奔赴災區。
強震發生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調度在軌衛星,安排高分四號衛星、高分三號衛星、環境減災二號05星等14顆衛星對災區進行觀測,為救援提供衛星圖像信息。
截至29日下午,已安排衛星成像20次,獲取災后有效數據16景,共享歷史數據3景。
吉林一號衛星也迅速響應,緊急調度過境災區,拍攝了高分辨率的現場畫面,并在成像后第一時間提供給相關單位,助力抗洪救災工作。
據悉,在全球地質板塊中,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多個地質斷裂帶,在緬甸所在區域形成了南北走向、長達1200公里的實皆斷裂帶,每年滑動錯位幾厘米距離,是世界上最活躍的斷層之一。
歷史上,實皆斷裂帶曾經歷多次強震,20世紀以來就已發生多次7級以上地震。
數據顯示,最近一次實皆斷裂帶發生的7.5級以上大地震是在1946年,距今已有70多年,而板塊活動和推移形成的能量已長期積累,正如一個隨時可能被引爆的“火藥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