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陳祖恒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過去香港有很多制造業,但之后出現了制造業轉移。香港現在正在推動新型工業化。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發布的數據,2023年,制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為1%,而香港的目標是到2032年,制造業的百分比能提高到5%。面對土地資源緊張、工業基礎薄弱、用人成本高昂等問題,香港打造“新型工業化”的高地,任重而道遠。
瞄準高端制造業
去年6月底,造車新勢力BeyonCa(賓理汽車)宣布,將在香港設立國際總部、整車總裝廠和4大中心,即整車研發和人工智能中心、營銷中心、客戶體驗和智慧健康服務中心及大數據中心。
BeyonCa在香港的布局號稱要實現香港造車零突破,成為第一家“MADEINHONGKONG”(香港制造)的電動汽車品牌。
BeyonCa的國際總部落地香港,體現了香港“新型工業化”的真正內涵,也就是并非像美國那樣推動制造業回流,因為用人用地成本高昂是香港發展傳統制造業的很大阻礙。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陳祖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過去香港有很多制造業,但之后出現了制造業轉移。香港現在正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不過生產方式與以前不同。“香港的新型工業化不是指要把土地和勞動力密集的制造業重新帶回香港,而是以聚焦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智能生產工序等為基礎,引進適合香港發展的高端制造業。”
相比生產基地,香港此次針對新能源汽車的新型工業化將更加聚焦高價值環節,比如研發、金融。這從《藍圖》提出的具體量化指標就可窺見,比如《藍圖》要求到2032年,研發支出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從目前的0.99%提升至2%、初創企業數增至約7000家、創科產業從業人員從4.5萬余人增至不少于10萬人等。
在香港新型工業化轉型的支持下,在進軍香港市場的同時,多家自主車企已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其中,哪吒汽車在去年8月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去年10月,有報道稱,理想汽車計劃在香港建立一個芯片研發辦公室,并正在招募AI芯片架構師,預計團隊規模約為10人。
很多內地在港上市公司已經或者計劃在港設立研發中心,在智能駕駛和新能源產業方面,馭勢科技、地平線、黑芝麻、寧德時代均在其列。
公開資料顯示,寧德時代香港研究院一期將啟動近百個研發項目,并計劃招聘200人從事科研工作。
優勢互補
香港與全球其他經濟中心不同,背靠祖國內地,近在咫尺的廣東經濟發展動力強勁,縱深夠大,香港與內地可以優勢互補,實現高水平互動。
業內人士分析稱,在制造方面,香港更可能會聯動大灣區的制造能力,形成“研發 金融 大灣區制造”的模式。
目前,香港正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產學研融合,加速半導體產業的“新型工業化”進程。
資金方面,香港政府近年來推出多項投資基金,如2021年成立約220億元的“香港增長組合”、2022年成立50億元的“策略性創科基金”和50億元的“大灣區投資基金”,主要是投資科技產業,為通訊半導體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而在產學研轉化上,更是立法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條例》(2024),允許高校教授保留80%專利收益,而此前這一數字僅為30%。
去年11月,香港理工大學與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簽署框架協議,建立聯合創新研究中心,覆蓋人工智能技術在手機影像中各個層面的應用。
事實上,在此前雙方合作的聯合實驗室中,部分研發已經走向商業化,比如AI長焦超分辨率技術已應用于多款產品,在手機上增加了全焦段HDR影像算法的部署。此外,雙方的合作還覆蓋了前沿技術領域,比如基于生成模型的圖像復原與細節增強技術及交互式圖像編輯和視頻編輯技術等。
企業方面則計劃在未來五年向聯合創新研究中心撥款不少于3000萬元人民幣,以擴大雙方聯培博士和博士后的規模,推動在影像算法方向的技術開發和探索,同時進一步深化在AI影像領域的產學研合作。
香港政府持續支持大學基礎科研活動,通過向研究基金注資、教資會促進研究發展、“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研發項目等方式,可以鞏固香港科研優勢,強化大學“從0到1”的突破能力。
新型工業化的未來
香港的新型工業化要實現,需要全球范圍內的優秀企業和人才在香港落腳,并愿意留在香港建功立業,發展壯大。
2010年,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的金域醫學(603882.SH),開始考慮國際化,首先將目光投向了香港。
第二年,金域醫學收購香港當地成立較早的獨立醫學實驗室——震球醫學化驗所,并于2014成立香港金域,成為進入香港的內地首個第三方醫檢機構。經過十余年發展,香港金域已經擁有4間醫學實驗室。
除提供高質量的醫檢服務,金域醫學進軍香港市場更注重通過技術研發、孵化和轉化,積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醫學檢驗科技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以及一體化協同整合服務平臺。
金域醫學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進軍香港對于企業的發展而言,水到渠成。香港可以幫助公司拓寬全球醫檢服務、產學研創新轉化渠道,發掘香港以及境外市場機遇。
還有不少生物醫藥公司考慮登陸香港。
隨著香港醫療健康生態圈的蓬勃發展,香港目前并沒有本土的藥物監管和新藥審批機構,大量的創新藥物仍需要在其他地區進行審批之后才能引入香港市場。
香港研發的首款抗癌處方藥物,是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開發的,是一款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口服藥劑(藥用口服砒霜或ARSENOL?),可用于治療一種死亡率高的血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香港企業自主研發上市的腫瘤創新藥,仍寥寥無幾。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也跟新藥審評審批制度不完善有一定關系。
不過,香港方面已在著手進行新藥審評審批方面的改革。
2023年11月,香港實施了全新的“1 ”新藥審批機制。在該機制下,已取得一個(而非原來的兩個)參考藥物監管機構注冊許可的合資格新藥持有人,若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本地臨床數據,以及經本地專家認可,便可申請注冊該藥在香港使用,這也大大縮短了新藥在香港上市的時間。
香港的長遠目標是建立“第一層審批”的藥物及醫療器械(藥械)注冊機構,即可不參考其他藥物監管機構注冊許可,而直接根據臨床數據在本港審批藥物,同時也開啟審批醫療器械的注冊申請,藉此加快新藥械臨床應用以提升醫療水平,并帶動建設藥械研發和臨床測試的產業發展,發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香港特區政府在2025年至2026年財政預算中透露,2025年上半年會提出“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成立時間表及邁向“第一層審批”的路線圖,并制訂支援藥械研發的策略和措施。
在2024首屆“灣區之星”生物醫藥源頭創新大會上,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會長盧毓琳對第一財經記者等在場人士表示,香港成立“第一層審批”的藥物及醫療器械(藥械)注冊機構,意義重大。香港亟需建立一套監管體系,缺乏此體系,便無法與其他機構進行有效對話。香港必須構建一個國際公認的醫藥監管平臺,需滿足全球的嚴苛標準。
盧毓琳亦認為,香港不僅將完善香港的醫療體系,還將在研發和臨床領域加大投入,以推動大灣區的整體發展。“在基礎設施方面我們有香港科技園、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這些都是支持香港生物科技產業不斷發展的基礎。”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