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作為AGI最好載體的具身智能也吸引了產業界和高校、科研機構布局。
3月31日,復旦大學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揭牌,今年1月,復旦大學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籌)實體運行科研機構成立。研究院專注具身智能的前沿研究與應用落地,是復旦大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重要戰略布局。通過整合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學、控制系統及科技倫理等多學科力量,研發具有自主探索能力、持續進化特性且符合人類價值觀的智能體,為未來人機協同與智能社會建設提供核心驅動力。
復旦大學副校長姜育剛對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介紹,研究院將圍繞領域重要問題開展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攻關,形成創新高峰、打造人才高地,并通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推動技術落地。
盡管具身智能領域熱度持續不減,但在姜育剛看來,從技術發展階段來看,該領域仍處于非常早期的探索期。“無論是具身智能的‘大腦’‘小腦’,還是智能體本體,雖然部分能力已開始展現,但距離大規模落地應用仍有較大距離。"
面向具身智能的未來發展,研究院重點關注基礎模型、數據引擎、具身交互、本體研制、可信機制五大方向。
其中,“基礎模型”是通過研發新一代具身基礎模型推動通用具身智能的實現;“數據引擎”主要是為基礎模型的訓練提供數據支撐;“具身交互”是要推動智能體擁有更自然、更人性化的具身交互體驗。
在行業落地方面,研究院主要聚焦智能制造領域和康養家居服務。
姜育剛解釋,當前制造業機器人仍局限于簡單重復性工作,他們的目標是讓智能體能夠像人類產業工人一樣完成復雜任務,而這一突破需要本體機械性能與智能決策系統的協同提升。
AI專業作為具身智能的基礎,近年來在人才培養上愈加重要。根據人社部《新職業——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過500萬,國內的供求比例為1:10,供需比例嚴重失衡。補齊人才短板,是我國當務之急。
在教育部推進新工科建設以來,以AI為代表的專業增設火熱推進。
復旦已在去年秋季學期開始推出“AI大課”,在2024~2025學年推出至少100門AI領域課程,覆蓋全體本研學生。作為覆蓋全體本研學生的計劃,AI大課的AI-BEST課程體系從四個維度來設計,包括AI通識基礎課、AI專業核心課程、AI學科進階課程和AI垂域應用課程。
“從5月初開始開放全新的AI課程申報后,原本校內自發開設的300多門AI相關課程進入新課程體系的并不多。事實上,此次的100多門‘AI大課’課程有70%以上是新建課程。”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焱教授此前對第一財經介紹。
姜育剛說,他們接下來還將與學校6個“新工科”創新學院之一的“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緊密聯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當天,復旦大學攜手北京字跳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寶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富佳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優復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共同建設的4個校企聯合實驗室集體亮相。
復旦科創母基金董事長孫彭軍透露,復旦大學科創母基金也將重點關注具身智能領域的投資。“母基金重點聚焦復旦所長、國家所需的關鍵環節領域,比如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和未來產業等,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們特別關注具身智能這一個關鍵的賽道。”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