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經濟年度人物,國家電投集團遠達環保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斌

上海長興島CCUS創新示范項目
在上海崇明,金色的陽光輕柔地灑向長興島的CCUS創新示范項目。陳斌專注地盯著儀表盤上跳動的數字,倍感欣喜。項目捕集二氧化碳超過14萬噸,運行時長突破16000小時!這不僅刷新了火電行業碳捕集與利用裝置連續運行的最長紀錄,更代表了中國火電碳捕集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新突破,為全球“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
在重慶潼南,陳斌帶領企業著眼時下熱點議題——能源廢棄物循環利用,建成了年處理規模1000噸的廢舊鋰電池全自動精細化拆解及正極材料修復技術示范線,為新能源產業解難、賦能。
對每一個項目推進、每一次技術創新,陳斌皆深思熟慮,精心落子,布局深遠。憑借敏銳獨到的戰略眼光,他為遠達環保把準了“綠能、低碳、生態、科技”轉型航向,引領企業穩健駛入快速發展新航道。
“科技創新為鑰匙,開啟綠色未來的大門。”陳斌說,這是他和遠達環保人共同秉持的追求和愿景。
捕“碳”成“金”
開拓碳回收利用全鏈條
作為上市公司、環保央企,遠達環保究竟是干什么的?或許,圈外人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問及于此,陳斌講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土耳其胡努特魯2×660MW脫硫項目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發生7.8級強震,由遠達環保承建的胡努特魯電廠的煙氣脫硫系統,正好位于本次強震的中心地帶。該系統經受住了強震的考驗。在兩臺主機滿負荷工況下,各污染物排放指標均優于歐盟排放標準,與地震前的效率一致。這只是遠達環保在傳統環保業務——煙氣脫硫工程領域的案例之一。
憑借在“氣水固”工業綜合治理領域的深厚積淀以及在火電碳捕集領域的技術先發優勢,陳斌精準洞察行業趨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將減碳降碳作為企業戰略轉型的重要方向,致力于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更多力量。
在國家“雙碳”戰略指引下,遠達環保開始以全產業鏈視角,系統推進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布局,構建起“碳捕集——碳利用”完整產業鏈體系。
“碳捕集就好比給發電企業安裝了一個超級‘空氣凈化器’。”陳斌說,二氧化碳排放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所謂碳捕集,就是從源頭上裝一個“凈化器”,把大量的二氧化碳給“捕捉”下來。
遠達環保自主研發的低能耗碳捕集成套技術可實現碳捕集吸收劑再生,能耗較傳統工藝降低約30%,擁有捕集成本低、運行安全可靠等優勢,具備負荷調節快速響應能力。2024年,經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郝吉明等行業權威專家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拳頭產品”,可廣泛應用于電力、鋼鐵等行業。目前,該技術已入選工信部《國家工業節能技術應用指南與案例》《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第五批)》。
與此同時,陳斌還帶領團隊加快研發行業前沿的膜法碳捕集技術,使遠達環保成為行業內唯一同時掌握2種碳捕集核心技術路線的企業,為需求端提供了各有側重、更加豐富的低能耗、無污染的碳捕集技術選擇。
然而,陳斌并沒有就此止步,有了“捕集”的技術,捕獲到的“碳”要怎么處理?遠達環保創新性地將新能源儲能與碳捕集技術融合,實現綠電轉化與碳利用的耦合發展。
用通俗的方式解釋,現階段,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發電產業,但新能源產生的電能具有間歇性,且大規模的新能源基地通常都遠離負荷中心。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利用發電峰值“溢出”的電能呢?將其轉化為氫能,制作燃料電池是一條正在積極探索,也備受行業矚目的路徑。但現階段,氫能源的儲存和運輸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我們想到了甲醇。”陳斌說,遠達環保開展了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技術研究,建成了百噸級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催化劑驗證中試裝置,這也是電力行業首套符合化工安全標準的試驗裝置,2024年已成功產出甲醇產品。該技術可將捕集到的大量綠色二氧化碳和氫發生反應,制成“綠色甲醇”。由此,“廢氣”變成“燃料”,將“碳問題”轉化為“碳機遇”,不僅開辟了碳資源化利用新路徑,更為綠色甲醇產業發展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另一方面,經過簡單的技術改造,航空、航海以及汽車等領域都可以直接使用甲醇作為燃料。“綠色甲醇”作為一種低碳燃料,能夠顯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望成為新能源利用的一條新路子。
點“廢”成“材”
解鎖廢舊電池利用密碼
在遠達環保位于重慶潼南區的電池資源循環利用基地,一塊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經過精細化拆分等工序,正極材料正進入“重生”流程,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工藝,即可恢復活力。之后,在電池制造商的手里,它能夠被重新制造,投入市場。
“這塊電池‘退役’后,經過智能拆解、材料再生,99%的極片都能實現回收,且無二次污染,其中正極材料可‘滿血復活’,重新回到生產線。”談及企業在電池回收方面的技術,陳斌自信滿滿。
我國已進入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新階段,重慶也正著力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但隨之而來的廢舊電池處置,也成為全行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對此,陳斌進行了深入的市場調研,在走訪多家電池企業后,他敏銳捕捉到行業痛點。預計到2030年,重慶退役動力電池將超3萬噸—4萬噸,若不及時處理,不僅污染環境,更會造成鋰資源的巨大浪費。當前,廢舊電池的主要處理技術是濕法工藝,存在流程長、成本高、污染大等問題。
“作為國資央企,我們要主動扛起退役電池資源化利用的產業責任。”于是,陳斌帶領團隊創新開發了高效、環保的“智能拆解 材料再生”技術體系,讓廢舊的鋰正極材料通過修復可以實現“浴火重生”,直接回歸電池生產線再利用。
如今,遠達環保已建成中試示范線,形成年產1000噸的拆解能力和350噸的正極材料修復能力。該技術的推廣應用,將為重慶打造新能源汽車“制造——回收——再造”閉環提供核心支撐。
“好比下棋,走一步,要往后看多步。”在陳斌口中,未來他們還將服務于大型儲能電池的回收處置,目前,只是被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搶了個先”。
陳斌堅信,路子走對了,技術便能有更廣闊的空間,發揮更重大的作用。
“綠”動未來
引領綠色發展新航向
作為一名企業家,陳斌深諳高素質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是撐起企業大廈的堅實基石的樸素道理。他推行優秀人才“選育管用”全鏈條、“1 1 2”常態化培訓機制、建立“兩支隊伍”人才庫,為遠達環保的未來發展注入永不干涸的動力源泉。近兩年,培養推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引進項目帶頭人2人,推薦聘任國家電投集團節能環保首席專家1名、專家2名。
在他的帶領下,遠達環保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相繼榮獲“2023年度重慶市十大科技進展”“第二屆國新杯ESG金牛獎碳中和20強”“2024十大重慶社會責任影響力年度企業”等榮譽。
面向未來,遠達環保正穩步實施“工程服務 投資運營”雙輪驅動,一方面做精做優煙氣治理和水處理等“傳統賽道”,一方面穩步拓展減碳降碳、能源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新興賽道”,向著建設“國內一流生態環保領先企業、創新型能源生態融合發展領先企業、綠能低碳生態科技領航上市公司”的愿景邁出堅實的步伐。
陳斌說,牢牢把握“雙碳”目標與“美麗中國”建設兩條主線,融入國家戰略,助力綠色發展,是遠達環保的重要使命。
在陳斌看來,碳中和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一場思想變革。遠達環保正用一系列的創新實踐,重塑能源環保產業的未來。
上游新聞 牛科
編輯:母曉婧責編:黃顯 審核:羅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