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貴州網訊(蔡茜 裴雪 田海浪)近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成功完成一例高難度"心臟起搏 3D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聯合手術。該案例不僅開創了縣域內復雜腫瘤手術新紀錄,更彰顯了醫院在危急重癥救治、微創技術應用及多學科協作方面的綜合實力。
技術突破:多學科協作攻克復雜病例
54歲的患者田女士同時面臨結腸癌與心動過緩的雙重威脅。醫院立即啟動MDT多學科診療機制,由普外科牽頭,聯合心內科、麻醉科等團隊制定個性化方案:
心內科先行植入臨時心臟起搏器,保障術中循環穩定;
普外科團隊運用3D腹腔鏡系統實施精準腫瘤切除;

麻醉科全程動態監測生命體征;
重癥醫學科團隊助力患者度過術后危險期……
生死博弈:3小時鏖戰攻克“手術禁區”
3D腹腔鏡尾外側入路右半結腸癌擴大根治術涉及結腸腫瘤的切除,為了徹底切除腫瘤,需要切除與病變結腸相鄰的部分腸道和淋巴結的清掃,操作步驟復雜,術中稍有不慎即可引發嚴重后果。
面對患者腫瘤有7公分之大,且橫結腸與回盲部廣泛粘連致密成團,更重要的是,患者患有心跳過緩的復雜情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立即啟動MDT團隊應急預案,定制醫療方案。
“由于患者心跳過緩,手術過程可能導致心臟輸出量下降,無法滿足手術中機能的代謝需求,增加手術風險,需要在術前置入臨時心臟起搏器,以維持正常的心率和心臟節律,保障手術安全。”主刀醫生王建江提出治療方案。兩種手術相結合,大大增加了手術的難度。歷經3小時奮戰,最終完整切除腫瘤及清掃淋巴結。

此次腫瘤切除手術,普外科依托省級重點建設專科的技術優勢,團隊首次采用3D腹腔鏡系統,在高清立體視野下精準游離結腸肝區、回盲部,完整切除腫瘤及20枚區域淋巴結,并避開十二指腸、胰腺等重要器官完成橫結腸-回腸吻合。4個“鑰匙孔”切口(0.5-1厘米)、印證了團隊在腹腔鏡胃腸腫瘤手術具有豐富手術經驗,術后病理顯示腫瘤R0切除,無需二次治療。
信任搭建:從被動到主動的治療革新
“得知愛人患了這個病,兩個孩子強烈要求轉到外地醫治,擔心在縣醫院做不好這個手術。”患者家屬陸安河坦言,起初,他也充滿了擔憂,但看到醫療團隊技術力量雄厚,也漸漸安心了。
面對癌癥診斷,陸安河含淚講述:“醫生用3D模型直觀展示腫瘤位置與手術路徑,還讓我觀看了同類患者的康復視頻。這種透明化溝通讓我吃下了定心丸。”
“如果轉去外地,輾轉各地路途遙遠,加上各項檢查,需花費大量時間,但她的病耽擱不得。”經過多次與孩子溝通,陸安河決定讓妻子在該院進行手術。“結果很好,很欣慰,很感謝。”陸安河說道。

術前,患者田女士主動配合營養支持與心肺功能訓練,參與MDT多學科會診。普外科主任王建江主任醫師說:“患者的信任是手術刀的‘穩定器’。當我們共同制定治療方案時,手術成功率已提升50%。”
“沒想到在縣醫院就能做這么復雜的手術,不用跑省城,醫保報銷比例還高!”陸安河感慨道。
主任訪談:攀登技術高峰背后的“強醫工程”
“四級手術能力是衡量縣域醫療水平的金標準。”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王建江表示。
作為省級重點建設專科,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普外科微創技術覆蓋率超90%,年服務縣域患者超2200人次。通過“醫患共決策”模式,科室推行術前患教會、手術模擬演示、術后康復日記、腫瘤規范MDT、快速康復等創新舉措,將患者參與度納入治療質量評估體系。此次田女士的快速康復,正是“強醫工程”實施后縣人民醫院診療能力進一步提高的生動實踐。
專家呼吁:早篩早治信任專業
“結腸癌可防可治,但70%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
專家呼吁:40歲以上人群應定期腸鏡篩查,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消瘦等癥狀需及時就醫。
一審:肖詠
二審:林秀姜
三審:文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