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全球共識下,湖北省以《戰略人才力量“十百千萬”行動方案》為藍本,構建了一套多層次、全周期、差異化的激勵體系,不僅展現了“以誠待才”的誠意,更通過制度創新破解了人才發展的深層次制約,為中部地區人才生態優化提供了實踐樣本。這一行動方案以“十百千萬”量化目標為牽引,從頂格支持到普惠激勵,從資金賦能到金融創新,形成了一套立體化的人才發展激勵機制,其核心在于通過價值認可激發創新活力,通過制度突破釋放人才潛能。
以超常規政策吸引戰略科學家。對戰略科學家的“一人一策”頂格支持,是湖北激勵體系中最具突破性的制度設計。依托國家實驗室、湖北實驗室等高能級平臺,湖北省為頂尖人才提供“上不封頂”的經費支持,并賦予其團隊人財物自主權、技術路線決定權等核心權限,甚至將團隊核心成員直接納入省級重點人才計劃。例如,對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端人才,按需提供穩定足額的項目經費或股權投資,并安排具有指揮大型項目經驗的領導干部協調服務,既解決了科研的后顧之憂,也強化了資源整合效能。這種“頂格”不僅是資金的“頂配”,更是制度創新的“頂峰”,為全球頂尖人才提供了“非來不可”的理由。
構建分層分類的資金激勵舉措。湖北的激勵體系精準匹配了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戰略帥才—領軍將才—產業英才—青年俊才”的梯度化資金保障鏈。科技領軍人才引進可獲得用人單位投入50%的配套經費或股權投資支持,青年人才資助標準提升至每人60萬元,卓越工程師專項經費擴容至每人30萬元。這種差異化投入體現了“按需施策”的激勵邏輯:對領軍人才側重解決核心技術攻關的“卡脖子”難題,對青年人才則通過“博聚楚天”等項目擴大基數、夯實后備力量,每年新進站博士后超2000人,并明確40歲以下人才承擔省級科研項目比例不低于50%,加速青年人才從“生力軍”向“主力軍”跨越。梯度化設計既避免了資源“大水漫灌”,又確保了各層次人才“各得其所”,形成可持續的人才成長生態。
全周期服務破解創新資金難題。湖北創新性地將金融工具嵌入人才激勵體系,構建了“基金 信貸 上市”的全鏈條服務網絡。百億級楚天鳳鳴科創天使母基金、30億長江優企人才股權激勵基金,以及“科技人才貸”“科擔快貸”等產品,覆蓋了從初創期到成熟期的資金需求。截至2024年末,科技人才貸已發放79億元,服務企業1528戶,科技擔保貸款同比增長147%。更關鍵的是,通過“人才有價”評估模型,將人才的技術價值、創新潛力量化為金融信用,實現“才智”與“資本”的精準對接。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融資依賴固定資產抵押的局限,讓“知本”真正轉化為“資本”,為科研轉化注入金融“活水”。
湖北的人才激勵體系,本質上是一場從“管理”到“治理”的范式變革。它不再局限于短期政策優惠,而是通過制度性安排構建長期穩定的創新環境。當戰略科學家在光電子、量子科技等領域繪制藍圖,當青年博士在實驗室孕育顛覆性技術,當工程師在智能制造一線破解工藝難題,這些“最強大腦”的協同創新,正將湖北推向“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良性循環。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許雄琛(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學社”網評團隊、區委組織部)
責編:袁莉莉【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