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我國獨居和空巢老人已超過1.18億。這一冰冷的數據揭示了中國老齡化進程中一個隱藏的傷口:每四位老人中就有一人...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我國獨居和空巢老人已超過1.18億。這一冰冷的數據揭示了中國老齡化進程中一個隱藏的傷口:每四位老人中就有一人生活在“情感孤島”中。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4年度《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首次透露,空巢和孤寡老人的立遺囑意愿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
遺囑咨詢需求持續增長,空巢老人立遺囑超六成
隨著老齡化加速和家庭結構的變化,遺囑不再是忌諱的話題。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立遺囑和咨詢遺囑的人數顯著增加。尤其是空巢和孤寡老年人,對于通過遺囑來規劃財產的需求大大提升。
根據2024年度《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的權威發布,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遺囑登記總數達到了40176份,其中空巢老人占比為60.28%,孤寡老人占比為5.83%。這兩個群體合計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二的遺囑總量。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于建偉指出,老年人對財富傳承規劃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也凸顯出在復雜的家庭關系和多元的財產形態下,遺囑作為財富傳承工具的重要性。遺囑,不僅是對物質財富的分配安排,更承載著老年人對家庭關系延續、情感寄托的期望。
“空巢”抑或“空心”,寫遺囑背后的心理成因
75歲的李大爺是一位典型的空巢老人,妻子去世后,子女定居國外多年未歸。他到中華遺囑庫立下遺囑,將存款留給日常照料他的親戚,房產則平分給子女。“希望我走以后兒女們能和睦相處,我也就沒有遺憾了。”老人摩挲著全家福相框說道。
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空巢老人的抑郁癥總體患病率達到43%。其中,親子關系問題是導致空巢老人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代際溝通不暢、空巢老人缺乏情感寄托以及對子女贍養缺失的失望等,都是促使他們立下遺囑的心理原因。
從另一個視角來看,沒有立遺囑很容易導致家庭矛盾,甚至可能演變成法律糾紛。根據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的數據,繼承糾紛案件同比增長約38.92%。其中,法定繼承糾紛占39.2%,其他繼承糾紛占54.3%,遺囑繼承糾紛僅占6.5%。“沒有遺囑的家庭,往往容易陷入更復雜的法律泥潭。”中華遺囑庫創辦人陳凱解釋。在中華遺囑庫十二年來接待的空巢老人中,33.38%直言立遺囑是為“簡化繼承程序”,31.62%為“避免家庭糾紛”,更有11.59%打破傳統將財產贈與孫輩等非法定繼承人。
中華遺囑庫創辦人陳凱接受采訪時坦言:“其實老人來立遺囑,表面上是處理財產,實際上是在處理心事。”他回憶,有位獨居老太太來立遺囑,特意要求要把收藏的連環畫留給孫子。“我們問她為什么不當面給,老人說兒子常年在外地,孫子更是幾年見不著面。后來我們建議她把這個心愿寫進遺囑,還幫她和兒子視頻連線。老太太說這是半年來第一次有機會和兒子好好說說話。”
“中華遺囑庫成立十二年來,除了幫助老人訂立遺囑,用法律手段保障老人的合法權益,還幫助了許多老人與子女重新建立情感聯系。”中華遺囑庫遺囑咨詢師劉千透露。“一些子女是在老人立遺囑時,才意識到父母已經老去,自己平時對父母的陪伴不足。”“我們也會幫助那些無人照顧的老人,簡化立遺囑的流程。”
清明啟思:傳承孝道,促進家和諧
清明節來臨之際,中華遺囑庫發起“一封家書”公益活動,親筆書寫下對子女的囑托、家風傳承或未及言說的牽掛,并附在遺囑中,傳達對家人的愛與責任。活動特別提供數字化存檔,幫助老人將這封特別的家書,與房產證、存折等一起,成為留給后代最珍貴的“雙重遺產”。
作為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發起主辦的全國性公益項目,中華遺囑庫始終肩負 “推動遺囑進入每個中國家庭” 的重要使命。《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華遺囑庫遺囑咨詢數量達572141人次,遺囑登記保管數量達357512份。立遺囑人群數量已連續多年增長,百姓通過訂立遺囑有效保障了財產安全,化解家庭繼承矛盾,實現家庭事務的妥善安排 。
自 2013 年項目啟動以來,中華遺囑庫憑借電視、報紙、網絡等多元媒體平臺,持續推出關于空巢老人等群體生活現狀與心理需求的專題報道,在社會各界引發熱烈討論,收獲廣泛關注。與此同時,中華遺囑庫積極聯合各界力量,開展面向空巢老人家庭的公益講座,并定期組織志愿者服務活動,引導空巢老人子女從 “身后孝” 向 “生前孝” 轉變,為空巢老人營造充滿愛與陪伴的晚年生活環境。這不僅體現了中華遺囑庫的社會責任感,也為解決老齡化社會衍生的一系列問題,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思路與實踐范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