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命的終點,我們將以何種姿態謝幕?朱強榮回答堅決:“延續”。
今年71歲的朱強榮身披多重社會角色。奧運火炬手、義工、“老娘舅”、民政局“特約頒證員”……眾多身份中,有兩個格外特別——浙江省首位角膜捐獻登記志愿者、浙江省首位義務角膜捐獻勸捐員。

朱強榮拿著自愿捐獻角膜登記卡和自愿捐獻角膜登記表。記者 陳天懷 攝
朱強榮與捐獻的緣分要追溯到1997年2月。工作時,他從收音機里聽到一則關于捐獻眼角膜和遺體的消息,內心很受震動?!霸瓉砭退隳晔乱迅?,我的身體也可以造福他人。”第一次,他有了明確想要捐獻角膜、腎和遺體的念頭。
懷著滿腔熱忱,朱強榮三次致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0年代很少聽到捐獻。醫生也從沒接過這樣的電話,前兩次,對方都以為我在開玩笑。”直到第三次,電話轉接到分管副院長辦公室。對方告訴他,“作為普通公民主動聯系醫院要求捐獻,在浙江省,你是第一個?!敝鞆姌s感受到肩上的使命。
這個決定在家中掀起軒然大波。愛人堅決反對,年幼的女兒也站在母親那邊,志愿登記表上的家屬簽字欄攔在朱強榮的“路”前?!拔一艘粋€月做思想工作?!彼o女兒打了個比方,“爸爸就像一輛車,萬一出了故障,但發動機還是好的,可以裝在別的車上繼續跑?!?/p>
在朱強榮的堅持下,母女倆逐漸妥協。1997年4月5日,朱強榮成功接過印著“001”的自愿捐獻角膜登記卡。當贊譽如潮水般涌來,他卻覺得自己非常普通。“我就是報了個名,拿到了我第二張‘身份證’,這張是我給自己頒發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身份證’?!?/p>
登記只是開始。隨后的歲月里,朱強榮發現社會對角膜、器官、遺體捐獻認知度極低。“沒有捐獻就沒有移植,沒有捐獻那就沒有解剖學,沒有眼角膜盲人就不能看見光明?!?/p>
帶著這樣的信念,他一頭扎進圖書館,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了解器官捐獻相關知識。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媒體報道中發現深圳有一位角膜捐獻勸捐員,這給了他新啟發。“我還年富力強,為什么不能干?”2006年,他主動請纓成為義務角膜捐獻勸捐員,2010年又成為浙江省人體器官捐獻志愿服務隊副隊長。
十八年間,他的足跡遍布浙江各地,經手辦理的捐獻志愿登記超過5000例。厚厚的登記簿里,珍藏著不同年齡、不同職業捐獻者和捐獻志愿者的感人故事:有穿著婚紗的新人,有嬰兒,有白發蒼蒼的老將軍,有復員的軍人……“我常是流著淚完成他們的愛心?!?/p>
欣慰的是,朱強榮見證了無數接受移植者重獲新生的時刻?!翱吹狡恋墓媚?、可愛的寶寶、正當年的年輕人、年邁的老人重見光明時,心里是很溫暖的。”
在朱強榮的影響下,他的家庭也悄然改變。曾經反對的愛人如今會在他半夜接到來電,需要迅速趕往醫院時,默默為他整理好行裝。去年,朱強榮因為身體原因住院,他特意再次叮囑家人。
更讓他驕傲的是,2010年,女兒朱玲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同樣也是浙江省內器官捐獻的001號。

朱強榮和女兒朱玲的各種證書。記者 孫婧宜 攝
如今,年過七旬的朱強榮開始“跑”不動了,但仍希望力所能及做一些貢獻。“現在我要做好‘有言良師’,多多地分享這些偉大的人,把這種精神永流傳,這是我最大的心愿。”
“生前多奉獻,死后再捐獻,要留愛心在人間?!边@是朱強榮掛著床尾的人生格言。每天睜開眼,他就能看到這句話,時刻提醒著自己的使命與責任。而在未來,這雙眼睛,也將如他所期望的那樣幫助他人,延續生命最美的饋贈。
大愛無聲,卻最動人。浙江大地上,類似的感人故事正不斷上演。截至2025年3月底,浙江全省累計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登記人數超過36.6萬人,實現人體器官捐獻2783例,遺體捐獻1755例,眼組織捐獻3106例,腦組織捐獻508例,硬腦膜捐獻45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