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新網上海新聞4月2日電(記者 姜煜)著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子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近日刊發的最新《中國公民誠信度...
中新網上海新聞4月2日電(記者 姜煜)著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子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近日刊發的最新《中國公民誠信度調查》(以下簡稱: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公民誠信度平均值達59.3%,遠超國外一項同類研究。
這項最新的調查報告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洪偉萍教授領銜,通過與來自復旦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多名學者合作,在2019年8月至2023年8月的四年中進行了多組線上線下實驗,采集數據樣本超3300份,覆蓋范圍包括中國東部、中部及西部的20余個主要城市,較完整地呈現了影響中國公民誠信行為的關鍵因素。
學界普遍認為,調查報告不僅從嚴謹的數據和科學方法角度為中國公民誠信度“正名”,揭示了中國公民誠信行為背后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心理機制,同時為政府及相關機構制定進一步、有針對性的公民誠信行為引導干預措施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美國一所大學在全球40個國家進行了公民誠信度實驗,以通過電子郵件聯系失主作為衡量標準,不同國家的錢包歸還率從7%到76%不等,當時中國的歸還率排名較低,在國內學界和公眾間引起了巨大爭議。
洪偉萍教授及其團隊另辟蹊徑,將研究的主要目標聚焦于“找出在中國促進公民誠信行為的有效方法”上。報告指出,普通中國公民很少使用電子郵件,在失物上留下微信作為聯系方式的歸還可能性比留下電子郵件的方式更高,拾到者可以通過微信快速且有效的聯系到失主,并及時歸還失物。調查報告中實驗結果顯示,中國平均歸還率達到了59.3%,這一現象表明,使用符合本地社交習慣的溝通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行為阻力,從而提高公民誠信行為的發生率。
多項調研數據也證實了這一發現。QuestMobile最新數據顯示,微信是中國公民使用最高頻的通訊工具,也是中國唯一月度活躍用戶數(月活)突破10億級的即時通訊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報告中原本期望“保證聯系失主的安全性”會降低拾到者對詐騙的懷疑并激勵歸還行為,但結果表明,這可能會適得其反,增加人們對安全擔憂的顯著性,歸還錢包的動機受到抑制。洪偉萍教授指出,在設計誠信干預措施時,應更要避免激化人們對潛在風險的關注。
研究報告在中國二十多個城市進行線上調研和實地實驗,以實地實驗在人口最多的兩個城市上海和北京為例,“遺失”了 660 個錢包,這些錢包被放置在藥店、博物館、劇院、圖書館等場所。實地實驗數據顯示,98.3%的接收者愿意接收遺失的錢包,僅有 11 名接收者拒絕接受研究人員遞出的錢包,平均二維碼掃描響應率為 66.3%,平均電話撥打響應率為 59.3%,其中北京地區參與者誠信度為63%,上海地區參與者誠信度為56%,平均短信響應率為 10.9%。在發送短信的接收者中,79.2% 的短信是在電話未接通后發送的,主動聯系失主的比率均大幅提升。
洪偉萍教授最后總結道:“通過報告發現,中國公民誠信度良好,但同時也會受到多重因素影響。除聯系失主的方式是否便捷外,公民責任感、利他關懷、對盜竊的厭惡以及對詐騙的懷疑,均能影響中國公民歸還遺失錢包的行為,而通過多種降低拾到者質疑的干預措施,包括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和培養利他動機,則可有效提升人們歸還失物的意愿,有助于促進誠信行為的發生”。(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