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機構的學者就中國氣候損失進行的評估結果顯示,在2040年后氣溫升高超過2℃的情景下,將導致每年超過5%的GDP潛在損失。人類健康損失和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損失是未來中國氣候損失增加的主要驅動因素。
評估結果顯示,農業和水資源氣候損失顯著高于林業和能源消費的氣候損失。人類健康、氣象災害、海平面升高、農業和水資源五個領域可以規避的氣候損失高于其他領域。
上述評估結論刊登在最新出版的《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5年35卷)上。來自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專家共同參與了此項研究。
專家介紹,歐美等國已率先開展了氣候損失評估的跨領域聯合研究,目前針對中國氣候損失評估的研究相對匱乏。在評估模型方法、分領域影響機理、數據一致性等方面,不同的研究存在較大差異,導致結果缺乏可比性。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框架下,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方會議(COP27/28)正式提出設立氣候損失損害基金,并就相關細則開展談判。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歸納出8個代表性風險,包括沿海社會生態系統、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關鍵基礎設施、生活水平與公平、人群健康、糧食安全、水安全、安全與人口流動。
專家們預計,在未來的幾十年中,隨著氣溫升高,這些代表性風險將不斷加劇,且其風險等級因地區和國家而異。
上述專家表示,中國地域遼闊,氣候類型復雜多樣,需要全面關注和防范這些代表性風險,最大程度地降低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制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在此背景下,開展對中國氣候損失的評估,能夠量化測算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政策的成本與效益,有助于科學制定氣候政策。
研究發現,氣候損失主要由市場領域氣候損失和非市場領域氣候損失兩部分構成。市場領域主要包括農業、林業、水資源、能源服務,非市場領域主要包括海平面升高、人類健康、生態系統。研究表明,若考慮非市場領域的影響,氣候損失可能提高1/4。
隨著氣溫升高,沿海社會生態系統、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風險將不斷加劇。攝影/章軻
研究發現,溫度變率反映氣候變化波動水平,溫度變率超過適應速率將導致農業損失。氣候變化致使溫度和降水的分布發生改變,同時自然災害的強度和頻率也有所變化,這不僅造成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損失,還會使林業生產率降低,進而引發林業產品供給變化、價格變動。水資源氣候損失主要受未來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氣溫變化以及技術進步等因素影響。氣溫上升和經濟增長將驅動能源消費需求持續增長。
氣候變化被公認為21世紀全球面臨的最大健康威脅。專家介紹,一方面,氣候變化通過改變溫度、濕度以及大氣壓等氣象因素,影響傳染病的病原體、宿主和傳播媒介。另一方面,氣候變化還導致非傳染性疾病的爆發率上升。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損失既涵蓋為保護海岸線而投入的成本,也包括濕地和旱地的價值損失。
專家們對上述8大領域的氣候損失進行加總,得到不同情景下中國總氣候損失:按照溫升從低到高排列,氣溫分別升高2.3℃、3.1℃和6.2℃下,2030年總氣候損失分別為51390億元(占當年GDP的3.00%)、69949億元(占當年GDP的4.08%)和63740億元(占當年GDP的3.72%);2050年總氣候損失分別為149274億元(占當年GDP的5.10%)、159054億元(占當年GDP的5.43%)和225719億元(占當年GDP的7.71%)。
專家們表示,未來氣候變化導致的健康損失增長快、占比高,學界需要進一步細化中國熱相關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病風險,為政府部門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和公共衛生問題的協同政策提供參考。此外,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潛在損失也將不斷擴大,且難以逆轉,對我國沿海生態、經濟和社會產生巨大威脅。應基于未來海平面上升的風險研究,超前規劃沿海地區產業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避免未來海平面上升的“鎖定效應”。
同時,加強不同適應政策和適應成本的研究,規避潛在損失損害。建立氣候風險早期預警系統,面向能源、健康、沿海、農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提供針對性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強化我國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和重點人群的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提升適應行動力度,支撐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目標實現。
專家們還表示,當前亟需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氣候影響綜合評估模型,分區域開展跨學科氣候影響與損失損害分析,精細化評估減緩與適應政策的成本與收益,為國家和區域科學制定氣候政策提供更全面的參考。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