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李丹青島報道
近日,即墨區中醫醫院小兒推拿科通過中西醫結合療法,成功治愈一名反復咳嗽兩個月的患兒,再次展現了傳統中醫在小兒疾病防治中的獨特價值。科室主任江華在聽到患兒家長反饋孩子治療效果很理想后,由衷地笑了。這些反饋不僅是江華最珍視的“職業勛章”,還是傳統醫學在現代社會最美的回響。
據介紹,7歲的患兒因受涼后咳嗽不止,痰多難咳,輾轉多家醫院未見好轉,經即墨區中醫醫院小兒推拿科診斷,其病癥屬“痰濕蘊肺證”。科室團隊為其量身定制了“推拿 艾灸 穴位貼敷 拔罐”四聯療法:通過揉小天心解表散寒,擦膀胱經疏通經絡,艾灸大椎穴溫陽驅寒,輔以中藥穴位貼敷化痰止咳。治療10天后,困擾患兒月余的咳嗽癥狀顯著緩解。

“這不是簡單‘按一按’的保健手法。”江華說,小兒推拿以《中醫兒科推拿技術規范》為準則,融合孫重三流派特色,每套手法背后都有嚴謹的辨證體系,針對咳嗽不同階段,初期以解表散寒為主,中后期轉為清肺化痰、健脾助運,動態調整治療方案。

在小兒推拿科診室墻上的數據欄揭示著更多細節:自2016年至今,245例小兒肌性斜頸患者中,僅3例因包塊過大需手術,推拿治愈率達98.8%。通過推拿助生長的兒童,骨密度、維生素D水平等指標平均提升30%……這些數據印證著中醫外治法的科學價值。
“安全性、有效性、個體化是我們的三大‘法寶’。”江華說,科室針對0—12歲兒童,尤其是6歲以下群體,建立起“體質辨識-年齡分層-病程分期”三維診療體系,以咳嗽為例,肺熱兒童側重清肺平肝,氣虛患兒則加強補脾經,甚至細化到2歲以下以手部穴位為主,年長兒童增加體穴治療。
面對部分家長對“推拿是否科學”的疑慮,科室用現代醫學手段構建信任橋梁。治療前通過骨密度檢測、維生素水平評估建立數據基線,定期追蹤療效,并與兒科聯合開展“推拿 霧化”序貫療法,對急性支氣管炎患兒實施中西醫協同干預。
“曾經有家長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結果發現推拿一次就緩解了夜咳。”江華分享的典型案例中,4歲患兒晨晨(化名)在西醫治療兩個月無效后,經推拿調理脾胃、宣肺化痰,3次治療便打破了咳嗽反復的惡性循環。這類案例促使更多家庭重新認識中醫:不是替代西醫,而是提供另一種解決方案。
值得關注的是,小兒咳嗽已被納入青島市中醫日間病房試點病種。即墨區中醫醫院作為定點機構,為參保患兒提供“零起付線、最高3000元限額”的醫保報銷服務。職工和居民醫保分別可報銷75%、65%,顯著降低治療成本。診室顯眼處張貼著告示:“封包技術等特色項目均可報銷,紅外線透藥直達病灶”。隨著“中醫適宜技術進社區”工程推進,小兒推拿科科室正探索將標準化推拿方案下沉至基層醫療機構。
“我們科室的地址在門診樓二樓東側,大家可以撥打我們的電話88551772咨詢相關問題,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安全有效的中醫服務,讓推拿不僅是治病手段,更成為健康生活方式。”江華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