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夜晚,一輛小米SU7標準版電動汽車在安徽高速上撞向護欄,車輛起火燃燒,三個年輕人葬身車中。而就在4天前,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在微博發文稱:小米SU7在2024版C-NCAP測評中榮獲五星認證,在所有已測試車型中,綜合得分率及VRU保護、主動安全項目均排第一。
目前事故原因尚未有調查結論,但事故引發的網絡輿論已沸沸揚揚。大家關注的焦點是:新能源汽車(主要指電動汽車)的安全性究竟如何?這個問題不僅關乎萬千駕乘人員的安全,也決定著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命運。
新能源汽車寄托了消費者對更節能環保、更安全好用的新一代汽車的向往,同時,也承載著國家在汽車工業領域實現“換道超車”的期待。客觀來講,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也頗為爭氣,近幾年,各路企業百舸爭流,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高歌猛進,也快速走向國際市場,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自豪,也收獲了政策呵護和市場追捧。對此,行業理應以履冰臨淵之心,進一步致力于研發生產,拿出更多更好的產品來回報各方厚愛。然而,伴隨著市場狂歡,接二連三的事故也在反復挑戰消費者的承受力。
目前,沒有權威數據證明新能源車比燃油車究竟更危險還是更安全,但一次又一次情狀慘烈的事故,還是令許多人產生了困惑——新能源汽車真的像眾多企業宣傳的那樣安全、智能駕駛技術真的已經先進到那種程度了嗎?
困惑源自兩方面:一是,新能源汽車事故原因往往爭議較大,常被質疑有車輛設計、技術方面的原因。而燃油車出事后很少被指控車輛設計、技術上存在問題,爭議點大多在車輛狀態、人為等因素上。二是,在過去多起事故中,一些車企的自查結論都是自家車輛沒問題,出事是因為駕駛員人為失誤,比如在智駕模式下,出現危險警示信號時,沒有及時接管車輛。外界于是疑惑:既然每次“鍋”都是駕駛員的,那所謂智駕系統的意義何在?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使用智駕系統時,系統一方面讓駕駛者的身體放松,同時又要求保持高度警惕觀察環境,隨時準備接管車輛。這種南轅北轍的設計理念,本身就違背常理。好的智駕技術應該是能減輕駕駛員負擔,減少人犯錯誤的幾率,提高安全性,而不是相反。否則,就相當于給人“挖坑”,出事后,再冷冰冰地來一句“你自己跳的”。
大家可能還記得,之前廣受爭議的電動汽車“單踏板模式”。國內外多起事故被指跟這種剎車模式設計有關系,但車企方面無一承認。在質疑聲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工信部于去年就《乘用車制動系統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征求意見,可能對“汽車單踏板完全剎停”模式進行相關規范。這才是尊重用戶和市場的負責任做法。
新能源汽車事故案例已經很多,其中不少還成了新聞,登上熱搜。但到目前為止,包括中外市場,鮮有將車輛本身設計、技術上的缺陷認定為原因之一的,更沒有看到車企主動站出來承認自身有不足。充斥著各種媒體平臺和社交網絡的,只有競相宣傳自己的技術多么先進,產品多么完美。一邊是事故不斷,一邊是鼓吹不息,消費者感受與產品實際表現越來越脫節。久而久之,這種分裂感勢必傷害到整個行業。
筆者也是新能源汽車用戶,并且家人親身經歷過一次車輛在行駛中突然無故停止、無法重啟的危險情況。本文無意討論技術問題,只想對國內新能源車企們建一言:是時候摒棄一味求快的內卷式發展了,基業長青還須腳踏實地穩健經營。
汽車是為效率而生的,但安全性才是第一位要考慮的因素。汽車的安全不僅關乎使用者自身,還關乎他人。安全性不可靠的汽車行駛在路上,會成為公共安全的巨大隱患。
僅從產品安全的重要性角度看,汽車跟藥品相似。一款新藥從研發到上市,需要經過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審批、臨床試驗、上市審批、上市后研究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必做不可。全套流程走下來,耗時十來年甚至數十年、耗資上億元不足為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上市當然跟藥品區別很大,可能不需要那么長時間。但作為直接關系人的生命健康的產品,對高度安全性的追求應該是一致的,容不得半點浮躁、撈快錢心理。
小米從2021年3月官宣造車,到2024年3月發布SU7,用時3年。這是一個讓雷軍引以為榮的成績,因為他曾在2023年12月25日的一條個人微博中透露,有不少人問他“小米造車怎么這么慢”,還有朋友說,“聽說電動車造起來很容易,兩三百人的小公司,不到兩年就可以出車” ,但他和團隊選擇了“以十倍投入造一輛好車”,將“全面重新定義汽車工業的技術棧”。小米SU7上市后,其“零百加速2.78秒”、創新的電池安全防護技術等,被作為核心賣點反復宣傳。
作為外行,筆者無法評判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慢。據業內人士介紹,過去研發一款新車型(主要指燃油車)往往需要4至8年的時間(不包括審批上市時間),現在一些造車新勢力可以將研發周期壓縮到9至12個月。當然,新能源汽車的結構模塊化程度更高,各種互聯網工具也可大大提高研發效率。但許多基礎工作應該是無法越過的,比如道路測試不能完全憑計算機模擬來替代。否則,到了復雜的現實環境中,難免容易出問題。
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浮躁有一定普遍性。就在小米汽車“3·29”事故同一天,在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汽車行業無序競爭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的企業不惜犧牲利潤搶占市場,虛假宣傳惡意抹黑等現象也時有發生。為此,國家將著力整治市場亂象,規范競爭秩序,嚴格市場監管,嚴格查處技術標準不達標、質量安全不過關的產品,守牢質量安全底線。
監管部門的表態可謂正當其時。以人的生命健康為“賭注”的產品,本來就寧可慢一點,也要穩一點;寧可少賺一點,也要賺安心一點。絕不能看到市場熱,就趕工省時,把還不夠成熟可靠的技術、產品推向市場。更不能自己心里都沒底,就對外宣傳得天花亂墜,動輒“遙遙領先”。不然的話,一旦出事,企業被“打臉”事小,無辜的人付出生命的代價,才太過沉重。
其實,商場上的快和慢,永遠是一對辯證關系。很多時候,過猶不及。如果因為跑太快而摔了跟頭,或者被過度宣傳反噬,進三步退五步,前面的快又有什么意義?商業口碑,鑄就它往往要十年百年,崩壞則常常在一瞬間。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處在狂飆狀態,跑太快不僅安全度降低,而且風噪增大,影響聆聽用戶和市場的聲音。在行業面臨多重拷問的當下,何妨松松油門,降降速,沉下心來研究解決一些事關長期發展的問題。畢竟,行穩方能致遠,零百加速兩秒,也不如企業能活百年。
(作者系第一財經編輯)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