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何鵬 通訊員陳詩靈 攝影陳玲、呂文冬)非遺“活”課堂,文化“傳”紐帶。3月30日,意大利阿斯蒂省師生代表團一行應邀走進武漢市第十九初級中學、武漢市第十九中學,開展為期一天的參觀交流活動,旨在通過多元文化體驗與互動進一步深化兩地教育合作,增進中意師生友誼,推動國際教育合作發展。

文化交融:傳統藝術架起友誼橋梁
上午第一站,代表團一行走進武漢市第十九初級中學。作為一所由意大利柏博愛女士于1911年創辦的百年名校,該校承載著深厚的中意文化交流底蘊。此次活動通過文化體驗、歷史溯源與互動交流,深化了兩國青少年對彼此文明的理解與友誼。
踏入該校校史陳列館,古典的氣息撲面而來,木質地板與梁柱盡顯歲月韻味。館內陳列的舊物,皆是歷史見證者。這座由意大利建筑師沙西設計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筑,以紅磚清水墻、多立克柱式門斗和彩繪玻璃窗為特色,被列為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筑。學生擔任校史講解員,用雙語講述著學校從“圣若瑟女子中學”到百年名校的發展歷程,中意教育理念在這里交融與創新。

在漢繡工作坊,意大利學生親手體驗了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王燕通過生動的演示,指導學生用傳統針法繡制香囊。隨后的書法課堂上,禤明老師帶領十九初學生與意大利青年學生共同研習“和““福”等漢字,感受中國書法的線條之美。意大利學生表示:“漢繡的色彩和書法的韻味讓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細膩與智慧。”兩校學生互換手寫信件,約定未來通過線上平臺持續交流。


匠心傳承:非遺技藝見證合作初心
下午第二站,意方師生來到武漢市第十九中學這座百年中意人文地標。作為一所由意大利柏博愛女士創辦的具有百年歷史的中意合作辦學典范,近年來,武漢市第十九中學持續推動國際教育交流,成為中意人文合作的重要紐帶。

在武漢市第十九中學食堂,意大利師生品嘗了豐富多樣的中國傳統美食,如餃子、春卷、宮保雞丁等。午餐結束后,意方師生體驗了茶道傳統文化,通過泡茶、聞香、品茗沉浸式感受中國茶文化的魅力。
江漢區師生代表彈唱民謠邀請意大利師生一同欣賞藏族舞、新疆舞、東北秧歌等民族舞蹈。兩地師生親密互動,體驗了中國民族舞蹈的熱情與活力。隨后,意大利師生前往音樂教室,欣賞了由禮樂弦歌琴、古箏等民樂演奏的《明月幾時有》《漁舟唱晚》,旋律優美、意境深遠的曲目讓意大利師生沉醉其中,沉浸式體驗了中國民族樂器的魅力。

面塑體驗環節,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非遺武漢面塑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潔向師生們講解面塑歷史、制作技巧,并展示一些簡單的面塑作品,以精巧技藝展示“中國面塑”的魅力。兩地師生共同制作面塑作品,交流創作心得。

江漢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教育是跨越國界的橋梁,此次活動從籌備之初便受到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區教育局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既展現江漢教育的深厚底蘊,也為兩地師生搭建了真誠對話的平臺,大家在漢繡、書法、民樂互動中結下了深厚友誼。
未來,江漢區將持續加強教育對外交流合作,以教育為紐帶,深化與意大利阿斯蒂在教育、經貿、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實現互利共贏。江漢區也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國際化的視野,迎接全球合作伙伴,共同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責任編輯:黃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