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一大早,中國人民大學官方微信就用單推形式,發布了該校29歲助理教授葉紫薇破格晉升教授的信息。 鑒于以往文科學者破格晉升之難,這則消息一經發布就迅速占據了輿論場的熱點位置。
事實上,今年3月以來,國內媒體多以“文科學者罕見在國際頂刊《科學》正刊發文”這一主題刊發了有關葉紫薇的報道。這位人大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青年學者今年年初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科學》)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版塊刊發題為《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Lessons from compromised rootworm Bt maize in the US Corn Belt》的重磅成果。
人大評價稱,這是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首篇以國內學者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Science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s),也是管理科學領域發表的為數不多的Science研究長文之一。
30歲以內破格提拔為正教授的理工科學者已經屢見不鮮,但文科學者在30歲之前就斬獲正教授職稱的還相當罕見。因而,有一些年輕的文科學者開始感嘆,現在文科不僅要面臨縮招的問題,還面臨更卷的問題。
如何看待人大29歲文科學者破格晉升教授這一問題?
第一,看到別人的優秀,但也要看到這僅僅是個案。
從目前人大方面的披露的信息來看,其破格提拔為教授的程序非常嚴格,從“從啟動提名程序,到召開學院-學部-學校學術委員會,再到學校審議通過,堅持嚴格程序和標準”。所以,葉紫薇破格提拔為教授是文科學界的一件喜事。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29歲文科學者破格晉升教授”一事之所以能夠成為熱門話題,恰恰說明了這樣的事情還相當罕見,并非普遍形象。這和文科學者的成長規律有關。
第二,個案固然值得關注,更要坐得住冷板凳。
近年來,有極個別的青年文科學者為了快出成果,采取了一些抄襲、代寫等不法手段,最終事發。學術大躍進沒搞成,反而是瞬間喪失了“學術生命”。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姚大力從198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直升博士研究生,竟一直讀到1986年底,直到老師們覺得他不能再這樣讀下去了,這才趕快畢業。1997年,姚大力先生從南京大學調往復旦大學,依然從事蒙元史和邊疆史地的教學與研究。按照目前盛行的學術評價標準,他的成果真是少得可憐。不僅沒有專著,連論文也極少。
姚先生表示,“我做了十幾年副教授,并沒有熱鍋上螞蟻那樣的焦慮,沒有感覺到因為不是正教授就被別人看不起,但若不是復旦趕在學術評價指標硬化前對我‘破格’,我大概只好在副教授的崗位上退休了。”
所以從文科學者的成長規律來說,不但學者自己要有耐心,其所在的學校也需要更有耐心。
在這個加速的時代,也需要慢一點。
(作者陳良飛系澎湃新聞政治新聞部總監、港澳臺新聞部總監,高級記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