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政府不斷升級的關稅措施,特別是近乎撒潑耍賴的所謂“對等關稅”要求,正在將美國推向其全球貿易伙伴的對立面,直接動搖現行多邊貿易體制的根基。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對于可能到來的關稅戰、貿易戰也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奉陪到底”的堅定態度和決心。要“對等關稅”還是互利共贏、“美國第一”還是自由貿易、單邊主義還是多邊主義,已經成為擺在美國和世界各國面前的必須回答的問題。
“對等關稅”的用意是重新洗牌。美國政府企圖通過加征關稅彌補貿易逆差,并促使制造業回流美國,其政策邏輯的深層用意是重構全球關稅體系,從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框架轉向由美國主導的雙邊或區域路徑,從而達到以美國為中心重新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最終目的。
“對等關稅”的本質是棄諾毀約。根據世貿組織框架下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成員國通過多邊談判確定的關稅減讓承諾具有法律約束力,非經協商一致,任何成員國不得擅自提高稅率。換言之,關稅減讓承諾是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法義務,而非一國可以任意加減的自由裁量事項。在這個意義上,征收所謂“對等關稅”,本質上是出爾反爾,單方撕毀承諾,嚴重違反“有約必守”的國際法黃金規則。
“對等關稅”的后果是對抗沖突。美國政府的“對等關稅”威脅若是如期付諸實施,大概率會引來主要貿易伙伴的報復性措施,陷入“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造成供應鏈中斷、物價上漲、就業減少等一系列后果,代價最終還是要由企業和消費者來“埋單”。美國在大蕭條期間出臺的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試圖通過加征關稅保護本土產業,但其引發的關稅戰卻重創美國和全球經濟,加劇了大蕭條,以致被后世評價為“最愚蠢立法”。前事勿忘,殷鑒不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片面談論順差逆差、簡單評價“對等”與否,是對紛繁復雜的客觀現實和經貿關系的無視。國際貿易的本質是互利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今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通電話時強調,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對抗沖突不應是我們的選擇。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的比重超過40%,經貿關系是兩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交以來,中美雙邊貿易額從1979年的不足25億美元發展到2024年的6883億美元,增長200多倍。中美貿易創造了大量美國就業,僅對華出口就支撐美國93萬個就業崗位;中國商品豐富了美國消費者的選擇,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成本。中美兩國經貿合作具有深厚基礎、巨大潛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不以任何偏見和執念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希望美國政府能夠擺正心態、迷途知返,放棄單邊加征關稅的不智之舉,回到談判協商解決問題的正確軌道上來,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多邊貿易體制,為促進全球發展繁榮、增進各國人民福祉作出大國應有的貢獻。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教授廖凡)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