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科院,通過對青藏高原東南部云南鶴慶縣龍潭遺址的多學科綜合研究,科研團隊首次在東亞地區發現特征明確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基納技術體系,顯示尼安德特人可能曾擴散到中國西南地區。
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30萬—4萬年,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關鍵階段,不僅見證了早期現代人、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等不同人群的演化及復雜互動歷史,還記錄了古人類石器技術行為上的重大變化和革新。
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中國古人類石器技術發展緩慢,尤其是缺乏舊石器時代中期技術,并由此引發了關于東西方古人類技術演化模式的爭論。
在歐亞大陸西部,基納技術與尼安德特人之間具有緊密聯系。
基納技術是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技術類型之一,集中出現在距今約7萬—4萬年前,是尼安德特人應對干冷環境的一種特殊技術適應策略,在東亞地區并未有明確的發現和報道。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常作為人類進化史中間階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稱。因其化石發現于德國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從12萬年前開始統治著整個歐洲、亞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2.4萬前消失。
基因研究發現,除非洲人之外的歐亞大陸現代人,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貢獻。
歐亞大陸舊石器時代中期不同技術類型遺址分布圖:三角形代表勒瓦婁哇技術類型遺址、方形代表盤狀技術類型遺址、圓形代表基納技術類型遺址。
龍潭遺址于2010年首次發現,遺址文化層年代距今約6萬—5萬年,本次研究確認了基納技術體系的存在。
遺址石制品組合表現出典型的基納技術特點,如有組織性地剝取厚石片作為工具毛坯;有選擇性地使用軟錘和硬錘進行基納刮削器刃緣修理,并依次產生凸型修疤和凹型修疤等。
微痕分析表明,龍潭遺址基納刮削器用于骨頭、木頭、獸皮等多種對象的加工處理,具有多功能性。
龍潭遺址基納技術的發現,暗示尼安德特人有可能遷徙擴散至中國西南地區。
云南龍潭遺址基納技術石制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