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報設計:劉曉潔
人間四月,春和景明。一群群少年手捧白花走向烈士陵園,在清明這個傳統節日里,抒發著對先烈的追思和敬意。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總會以各種方式緬懷那些離開的人。千年前杜牧筆下的清明煙雨,至今仍深深浸潤著中國人的文化血脈。
仰望星空,“父輩們”如漫天繁星從未遠去。4月2日,武漢市九峰壽安林苑舉辦了清明祭奠見義勇為英烈活動。2010年6月12日晚,武漢市公安局洪山區分局輔警袁凡在勇抓竊車賊中,與歹徒英勇搏斗,壯烈犧牲,年僅26歲,留下年輕的妻子和“遺腹子”袁宇軒。活動現場,14歲的袁宇軒和母親、外公、外婆一起來祭奠他的父親。雖然從出生起,袁宇軒就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但他經常聽母親和外公講述父親的故事,在他心中父親是個偉大的人,永遠是他的驕傲。來到父親的墓碑前,袁宇軒懂事地擦拭父親碑刻上的遺像,他說:“很想爸爸,想跟他說說話。”這一刻生命的壁壘似乎被打通,兩個平行時空的父子有了美麗的交錯。“要成為像你一樣的人,走你走過的路,守護心里最重要的東西。”這是浙江上城公安刑偵大隊民警楊烜宇在清明寫給父親的書信里的一段話,他的父親叫楊海升也是一名警察,2003年3月在與歹徒搏斗中英勇犧牲。長大成人后的楊烜宇繼承了父親的遺志,也成了一名光榮的警察。在楊烜宇心中父親從未離開,一直是和他并肩作戰的“戰友”,對于生命價值的共同追尋讓屬于他們父子之間的生命聯結從未中斷。
守護大地,“吾輩們”如山澗溪流融進祖國河山。2020年戍邊戰士陳祥榕犧牲時還不到19歲,他曾在他的日記里寫下對祖國的深情告白:“清澈的愛,只為中國。”他的班長說:“你一個‘00’后的新兵,口號這么大?”陳祥榕笑著回答:“班長,這和年齡沒有關系,我就是這么想的,也會這么做。”陳祥榕犧牲后,部隊曾問他的母親姚久穗需要什么幫助,她哽咽著說:“我沒有要求,我只想知道我兒子在戰斗的時候勇不勇敢。”2024年10月17日,“問勇路”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揭牌,這條道路的命名正源于英雄母親的問話,旨在向在中印邊境沖突中誓死捍衛國土而犧牲的陳祥榕等四位烈士致敬。而今,這條路已成為陳祥榕母親和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永遠的牽掛、永遠的聯結。英雄從未離開,他們的精神已融進民族復興的血脈中,正如這條“問勇路”鋪陳開來向遠方延展,成為一條忠誠之路、信仰之路。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更是生命與生命的時空對話,它虔誠地表達著我們對生命的敬畏、對歷史的銘記以及對價值的追尋。在清明追思和銘記中不斷汲取前行的力量,這正是古代的先哲們留給我們的智慧,它將繼續流淌在我們的民族血脈中,成為永恒的精神家園。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羅曉霞(湖北省團校)
責編:丁楚風【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