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4月4日訊4月1日,莒南縣第二小學五年級9班開展“清明融情·童心向黨”主題實踐活動,通過“文化浸潤 紅色實踐”的立體化形式,引導學生在知行合一中厚植家國情懷。
此次主題班會的主題是“溯清明文脈,承千年薪火”,班會“五個一”共探清明深意。齊誦《清明》《蘇堤清明即事》等經典詩詞,童聲瑯瑯中展開水墨畫卷;通過甲骨文“清明”字形演變解析節日農耕文化本源;情景劇演繹插柳、蹴鞠等傳統習俗,領悟“天人合一”文化智慧;觀察艾草、品鑒青團,在氤氳蒸汽中感知“不時不食”的生活哲學;觀看《莒南紅土地》紀錄片,了解家鄉革命歷史,播種紅色信仰。

陵園祭掃:青山埋忠骨 鮮花寄哀思
下午,師生徒步前往莒南烈士陵園。春陽煦暖,松柏凝翠,全體學生身著素裝,手持白菊,在紀念碑前莊重舉行祭奠儀式;齊唱國歌響徹云霄,獻花籃時鞠躬致敬;聆聽講解員講述“淵子崖保衛戰”壯烈事跡。

筆繪清明:童畫傳情 文脈流芳
返校后,班級開展“我心中的清明”手抄報創作。孩子們將掃墓見聞與傳統文化結合:有的用剪紙再現陵園蒼松翠柏,有的以水彩繪制軍民同心抗戰場景,還有的用工整小楷謄寫自創詩歌。“這座墓碑比我爺爺還老,但英雄的名字應該被記住。”學生指著作品中的烈士姓名鄭重說道。

共享春宴:青團寓情 文化潤心
活動尾聲,家長志愿者現場演示青團制作技藝。孩子們邊學邊悟:“原來青團要用鼠曲草汁和面”“粽子葉要煮軟才能裹米”……傳統技藝在指尖傳遞,文化基因在心間扎根。

春雨潤物 立德樹人
本次活動突破教室邊界,構建“文化認知—實地感悟—藝術表達—生活實踐”育人閉環。班主任總結道:“當孩子們觸摸到烈士墓碑的紋路,聞到青團蒸騰的艾香,清明節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為流淌在血脈里的文化自覺與紅色信仰。”莒南這片紅色熱土孕育的新時代少年,正以躬身實踐續寫著清明文化的當代注腳。(通訊員 宋曉婷)
責任編輯:王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