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與逝去的親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么?”
當下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各個領域,殯葬行業也不例外。曾經只存在于想象中的“逝者重現”,如今已借助AI數字人技術逐漸成為現實,一種全新的緬懷方式正悄然興起。這一變革不僅為殯葬行業開拓出了新的商業模式,更為生者與逝者之間搭建起了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給予生者獨特的情感慰藉。
上游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不少數字化殯葬項目已在多個城市落地,也逐漸被更多人所接受。
專家認為,AI追思是數字技術在殯葬領域的一次創新應用,展現了科技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巨大潛力。然而,也需要注意倫理和隱私問題,確保逝者及其家屬的權益得到尊重。
AI數字人“復活”親人
AI“復活”親人服務,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根據逝者生前的照片、影像、聲音等資料,通過算法和模型進行智能化處理,生成一個高度逼真的數字形象,這個數字形象不僅能夠重現逝者的音容笑貌,還能模擬其語言習慣和行為方式,甚至可以與家屬進行簡單的對話,仿佛逝者“復活”一般。
對眾多痛失親人的家屬而言,與逝去至親“重逢”的可能,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情感慰藉。哈爾濱的賈女士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父親離世前,滿心期待能擁有一輛‘老頭樂’。我出于安全考慮拒絕了他的請求,還和他拌了幾句嘴。后來連父親最后一面都沒見上,這成了我心中一道無法撫平的傷痕。”提及往事,賈女士滿是懊悔與痛苦。賈女士還補充道:“早年間,拍照設備不普及,留下的父親影像資料少之又少,想懷念都找不到載體。”
賈女士的兒子告訴記者,每當聊起這件事,母親都會默默落淚。就在不久前,他了解到市面上有商家提供AI“復活”服務,便決定為母親送上這份特殊的“禮物”,期望借此撫平母親內心的傷痛。
在支付100元并提供了姥爺生前的老照片后,賈女士的兒子便收到了高清復原后的一段視頻。視頻中,姥爺面帶微笑,親切地訴說著往事。雖然只有短短幾十秒,但賈女士卻反復觀看了數十遍。“我知道這只是一個數字影像,但是對我來說好像真的是父親在跟我對話,讓我找到了一絲慰藉。”
賈女士的故事并非孤例。隨著AI技術快速進步,類似的“復活”服務正逐步進入普通民眾的生活,更有明星效應將該話題頻頻推上熱搜。例如近期,歌手韓庚在綜藝中復原了已故岳父母的影像,與妻子進行對話,引發觀眾情感共鳴。這些反饋表明,AI數字人服務在滿足人們情感需求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它為那些失去親人的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情感寄托方式,讓他們在悲痛中感受到一絲安慰。

電商平臺商家可提供基礎的AI照片修復服務。網頁截圖
記者注意到,不同的服務商在產品質量與價格上有所不同。在電商平臺上,就可以獲得較基礎的“AI復活”服務。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相關關鍵詞,便能出現諸多提供此類服務的商家。這些商家的服務價格從幾元至幾十元不等,10元僅能實現一些極為基礎的功能,比如簡單地讓照片動起來;若顧客有更多需求,如讓雙人照片動起來、實現擁抱等動作價格則為30元左右;讓照片中人物以自己的聲音開口說話,字數在100字以內,則需要100元左右。
從消費者的評價來看,這項服務給不少人帶來了深刻的情感觸動。有網民分享購買體驗時說道:“看到姥姥姥爺的照片動起來的那一刻,我瞬間淚目,感覺那些無處寄托的思念終于有地方安放。”還有人評價:“聲音克隆后,聽著就好像老人真的在跟我說話一樣。”
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目前電商平臺上的“AI復活”產品,大多屬于生成式AI產品,生成的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商家制作的視頻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顯得較為僵硬,口型與聲音也存在不匹配的情況,或影響了消費者的體驗。
殯葬行業引入AI技術,創新緬懷形式?
記者注意到,AI技術“復活”親人為殯葬行業開拓出了新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多的殯葬公司和墓園紛紛入局,推出各具特色的數字化服務內容,多地殯葬活動中也曾出現AI數字人。
3月29日,沈陽市第三屆清明共祭活動在渾南殯儀館舉辦。活動通過AI技術動態還原逝者影像資料,將靜態照片轉化為鮮活音容,以數字化方式實現“跨越時空的對話”。現場推出的NFC智能祈福絲帶,市民可通過手機輕觸進入“云端紀念館”,在線完成獻花、點燭、留言等儀式,既保留傳統祭祀文化內核,又踐行低碳環保理念。
同一天,在河南福壽園舉行的鄭州市清明節地生態葬活動中,大屏幕上首次出現AI數字人“新生”,以節地生態葬先行者的身份表達囑托,引發廣泛關注。他帶著和煦的笑容,向在場眾人問好,口中叮囑著“生命從自然中來,也終將回歸自然”“請珍惜當下和未來的每一刻”“請照顧好家人,照顧好自己。”
2023年年初,北京在太子峪陵園、福田公墓、外僑公墓、溫泉墓園、通惠陵園5家市屬公墓推出了數字科技殯葬試點,設立“數字墓園”。在數字安葬廳,設有若干個數字墓位,通過引進AR、VR技術,播放照片、音頻、視頻,讓逝者的音容笑貌長存。
記者采訪了解到,從目前殯葬行業推出的AI數字人服務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利用AI技術還原逝者的音容笑貌,生成逼真的數字形象;二是將數字形象應用于殯葬儀式中,如主持儀式、參與告別等;三是提供與數字形象互動的功能,讓家屬可以與“復活”的逝者進行簡單的對話和交流;四是將AI數字人服務與其他數字化服務相結合,如云端紀念館、線上祭掃等,為家屬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殯葬服務體驗。
作為遼寧省殯葬改革試點單位,遼寧觀陵山福壽園AI數字人服務自今年春節上線以來,已為數十個家庭定制專屬追思影像,其中有多個為塵封超過20年的珍貴記憶修復案例。

福壽園推出AI數字人服務。受訪者供圖
遼寧觀陵山福壽園負責人陶奎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福壽園的AI復原技術自2024年正式推出,即使是五六十年代的黑白老照片,也能通過色彩復原、高清修復,轉化為動態視頻。家屬僅需提供逝者正面、面部無遮擋且人數在三人以內的照片,就能呈現出如擁抱、親吻、捋頭發等溫情互動畫面。除了照片處理,還可以利用AI技術復刻逝者的聲音和口音,陶奎特別強調,要尊重逝者原始狀態,不能讓數字人說與逝者語言習慣不符的內容。
根據實際情況反饋,30歲到60歲的人群對這類服務接受度較高,他們熟悉互聯網和新興技術,愿意嘗試這種有別于傳統的道別方式。
陶奎介紹,購買服務的群體中,大多是內心懷有遺憾的人。許多人驟然離世,沒給家人留下只言片語,這給家屬留下了深深的遺憾,而AI追思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這種遺憾。服務團隊會與家屬單獨溝通,了解逝者的生平和遺愿,然后通過AI技術,讓生成的AI數字人以自述的形式,講述自己的一生及對家屬的囑咐。從現場家屬的反饋來看,這種服務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情感慰藉,不少人為此感動落淚。
在數據應用和服務形式上,福壽園建立了完善的體系。一旦形成AI數據,就相當于為逝者建立了底層的素材庫,可以轉化為各種展現形式,家屬能隨時互動。以“天堂信箱”為例,家屬可留言、發圖片,系統可以逝者口吻回復。當家中老人離世時還未見到第三代成員,親屬則可以在這里發送消息,分享家庭新成員的照片,而借助AI技術,系統會模擬逝者的口吻進行回復。這種回復基于對逝者生平、語言習慣和情感的學習,每個家庭收到的回復都獨一無二,讓家屬們真切地感受到與“逝者”的互動,仿佛親人從未真正離去。

270°三面環幕構建的數字禮廳。受訪者供圖
情感與倫理的碰撞
對于殯葬行業推出的AI數字人服務,網民的反饋褒貶不一。一方面,許多家屬對這一服務表示認可和歡迎,認為它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情感寄托方式,讓他們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找到了一絲安慰。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對這一服務存在疑慮和擔憂。一些人認為,AI數字人雖然有一定慰藉作用,同時也涉及到一系列倫理和法律問題,如逝者的隱私權、肖像權、人格權等如何保護等。
陶奎介紹,由于AI數字人的逼真性,根據相關政策要求,福壽園對所有通過AI技術實現的影像,都會加強內容標識,避免公眾混淆。此外,云上紀念小程序采取開放式注冊,但為保證服務質量和篩選真實需求用戶,相關的AI服務在對用戶的身份進行確認后,工作人員才會對用戶開放授權。
陶奎介紹,當下AI追思服務收獲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態勢。從他收集到的反饋來看,那些親身體驗過這項服務的家屬,幾乎都感嘆驚嘆于AI技術的強大,認為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緩解失去親人的痛苦,在虛擬世界中與逝者“重逢”,獲得前所未有的情感體驗。
他認為,目前殯葬行業的AI產品仍為初級版本,未來還將進行升級,將有一些新的功能不斷地開發完善。
互聯網研究專家、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員張孝榮認為,利用科技手段,使人們能夠與已故的親人交流,提供了新的紀念方式,增加了人們的情感寄托,并尊重了每個人的個人記憶。這不僅保留了傳統的祭祀文化內核,同時也融入了低碳環保的理念,體現了殯葬服務的與時俱進。至于數字化服務是否真的能寄托哀思,可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一些人可能更傾向于傳統的送別、祭掃方式,認為在墓地親自獻花、點燭、留言更能表達對親人的懷念。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指出,AI“復活”親人是一種創新且富有情感的嘗試,它借助現代科技手段,讓逝者的影像得以動態還原,為生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紀念和緬懷方式。借助這項技術,家屬能夠再次“看到”和“聽到”逝者,在情感上給予了他們慰藉。
在王鵬看來,這是數字技術于殯葬領域的一次創新應用,展現了科技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巨大潛力。對于生者的感受來說,數字“復活”親人為生者提供了一種與逝者“相聚”的方式,讓他們在情感上得到了慰藉和滿足。雖然這些數字化服務無法完全替代傳統的祭祀方式,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逝者的懷念和尊重之情,得到了許多人的心理認同。隨著科技的持續進步以及大眾觀念的逐步轉變,數字化殯葬服務正日益被更多人接納和認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廣與發展過程中,應當尊重不同人群的信仰和習俗差異,避免一刀切地推廣。與此同時,技術應用中的倫理和隱私問題不容忽視,應確保逝者及其家屬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上游新聞記者 張瑩
編輯:徐遠哲責編:郎清湘,周尚斗 審核:阮鵬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