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4日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隨著人們預期壽命的延長,癌癥、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在老年群體中高發,如何盡可能地減少患者晚期治療遭受的痛苦,讓患者有尊嚴地死去,是醫療界需要思考的問題。
《柳葉刀》的數據顯示,全球預期壽命已從2000年的66.8歲穩步上升至2019年的73.4歲。然而,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健康狀況不佳的時間在逐漸增加,健康壽命損失年從2000年的8.6年增加至2019年的10年。
盡管技術和醫學的進步助長了“科學可以戰勝死亡”的想法,但加強了對醫學干預措施的過度依賴,且讓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進一步疏遠了社區和親人。
伴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過去對于生命終末期的治療過于強調通過積極治療延長生命。然而,這導致數百萬人在生命末期遭受不必要的痛苦。此外,終末期的生命支持和治療費用通常非常高昂。
“臨終時光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往往被忽視。人們對死亡和臨終的焦慮似乎有所增加。當前的臨終治療往往強調治療過度,忽視患者尊嚴,增加患者痛苦,并導致資源利用不當。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如何照護臨終者,調整我們對死亡的期望,并重新平衡我們與死亡的關系。”《柳葉刀》在一份死亡價值報告中指出。
這份報告指出,死亡的價值在于它不僅僅是醫學生理事件,更是一種社會、心理和精神事件,它必須被視為一種聯結關系和精神過程。
一些臨床醫學專家表示,在重癥監護室中的臨終患者很少有機會跟家人交流,有太多患者在痛苦和孤獨中死去。這意味著社會在提供醫療和照護服務的同時,也應提高社區參與度,并增強對喪親親屬的支持。
英國圣克里斯托弗臨終照護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和倫敦大學學院的姑息醫學顧問和榮譽高級臨床講師利比·索爾那奧(Libby Sallnow)表示:“很多人最終在接受醫療措施后死亡,患者往往孤身一人,只能通過數字化方式而非面對面的方式與家人交流。”
對此,專家呼吁構建一個為臨終者、照護者和喪親家屬提供支持的網絡,并納入更廣泛的社區成員和專業人員。此外,在治療過程中,應進一步明確針對潛在限制生命的疾病進行干預的不確定性以及潛在益處、風險和危害,以便患者及家屬作出更明智的抉擇。
一位地方養老機構管理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她管理的養老院中,不乏一些年齡較大的失智癥老人,在陪伴他們走完生命最后階段的過程中,應更重視他們在社區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每一個老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傾聽他們的分享,讓他們感受時刻被關注著,這對于提升老人在生命最后階段的價值很有必要。”她說道。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