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4月5日消息,近日有博主發布視頻稱,看完小米對SU7高速爆燃事故公告稱,在信任智能駕駛之前,不如先打磨自己。
“看完小米汽車今天的公告,我想說...在信任智駕之前,不如先打磨自己,智能駕駛和小白用戶兩者之前,現階段基本沒有關聯,試問屏幕前有多少人大力蹭踩過制動踏板?”
按照這位博主的說法,真的覺得駕校沒有教這個東西太可惜了,如果你學會這招(緊急制動)太幅提高咱們的人身安全。
“你只需要踩1秒的剎車,那你在碰撞的時速就會變成60公里,這一秒意味著什么?目前所售的車型在通過安全測試中,碰撞時速都是在60公里左右,結果都是非常優秀的,你大概率不會遭受很慘烈的結果,但如果你沒有這剎車,碰撞時速超過90公里,那就可能從一個事故變成一場悲劇。”
當越來越多的智駕事故出現,有一些聲音表示:用戶“應該降低智駕預期”、謹慎使用智駕功能。而實際上,用戶對智駕的閾值是被車企喊上去的。
發布會上,車企高管們甩金句、亮數據,強調“智駕1000公里以上0接管”“AEB功能在100km/h下穩定剎停”“覆蓋包括潮汐車道、路口環島等357類復雜場景,匝道通過率高達99%”“仿生大腦架構,通過專家經驗引導AI模型動態優化,決策響應速度提升至0.1秒,接近人類駕駛思維”。線下銷售人員賣力兜售,都讓智駕在用戶心中無限接近于安全駕駛。
更多車企營銷中“頂配演示”,但實際上“低配交付”,不少車企將基礎L2級功能包裝為“高階智駕”,給消費者帶來誤導。
在當前技術迭代快、成本壓力大的競爭環境里,無論哪一家車企采用任何技術路徑,當前智駕功能仍屬L2-L3級輔助駕駛,無法達到真正的自動駕駛水平,因此車企需要明確技術邊界。
智駕靠不靠譜,車企得把好第一關。
除了技術要持續突破,往更安全更負責任的反向發展,車企在“重營銷”之后,更應該重服務,尤其是用戶提車后進行基本的智駕教育和培訓,降低操作不熟練導致的事故風險。
由于技術超前性跟法律滯后性、個體行為跟系統可靠性之間的沖突,這個爭議在短期內恐將難有定論。但從實際操作層面看,現行法律、保險制度看,通常駕駛員需要為事故負全責或主責,駕駛員一定要有安全駕駛意識。
智駕,原本是想讓車企跟用戶實現雙贏,但倘若一方夸大宣傳,一方盲目迷信,則可能就變成雙輸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