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吉林省集安市大路鎮古馬嶺村的高福有是一名退伍軍人,1955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經71歲。1968年清明,病重的爺爺將當年僅14歲的高福有帶到自家后山上的烈士墓前,囑咐道:“孩子,這五座墓你一定要照顧好,里面躺著的都是英雄。你要向他們學習,長大后參軍報效祖國?!蹦暧椎母吒S邪褷敔數膰谕杏浽诹诵睦铩W阅菚r起,每逢清明時節,他都會來到烈士墓前祭奠先烈英靈,這一掃就是57年。

1976年,高福有聽從爺爺的話光榮入伍,先后在遼寧、內蒙古當兵。遺憾的是,他始終未能找到烈士家人的信息。1982年,高福有退伍回家務農,由于家里條件有限,尋親一事便耽擱下來,但他一直沒忘爺爺囑托。當年無名烈士墓就在他家附近,高福有每天都要巡上一圈,打掃雜物、查看墓況……“每天我都要去看一眼,要不心里總是感覺缺點什么,不踏實?!备吒S械牧α渴菃伪〉模瑓s也是他的全部!

2013年,這5名無名烈士墓統一遷移到了青石鎮烈士公墓。雖然公墓距離古馬嶺村近200公里,但他仍然一邊堅持祭掃,一邊攢錢尋親。2017年高福有終于踏上了尋親之路,先后前往山東、湖南、四川等地,雖然沒有找到烈士親人,但還是到各地烈士陵園管理部門、慈善總會等相關機構登記備案,并累計捐贈17000元,他向工作人員囑咐一定要幫助尋找,實在找不到,這筆錢就捐給陵園,也算幫爺爺了了一個心愿。

2015年,在得知高福有老人的事跡后,駐守在青石鎮的吉林通化邊境管理支隊青石邊境派出所、云峰邊境檢查站民警深受感動,主動幫助老人驅車運送樹苗、祭祀品,協調解決老人祭祀期間就餐和住宿問題。在老人不便來的時候,民警積極擔負起看護陵園、清掃周邊衛生、照料樹木的工作,每逢清明節、國家公祭日等時機,民警都協調鄉鎮政府與老人和轄區群眾,一同為烈士掃墓,臨近的黃柏邊境派出所、云峰電廠、學校、供電所等警企單位也聞訊而來,10年來共組織開展祭掃英烈活動80余次,參與群眾千余人。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熟悉的誓言在空靈的山谷間再次回響。2025年清明如期而至,吉林通化邊境管理支隊青石、黃柏邊境派出所,云峰邊境檢查站民警,聯合云峰電廠水工部黨支部、青石供電所與57 年“義務守墓人”的高福有如往年一樣,在青石鎮烈士公墓前,緊攥右拳、莊嚴宣誓,兩代人帶著不同的職責,印證相同的“初心”。每清掃一處塵土、每除去一棵雜草,他們的心靈都似乎得到了新的凈化;每獻上一束鮮花、每栽種一棵樹苗,他們的手掌都似乎攥握了新的力量。一朵朵白色的雛菊象征著他們對先烈的敬仰、一棵棵嫩綠的松枝詮釋著他們為職責的守望。

“眼前的54座烈士碑,大多都是無名烈士,他們用青春和熱血換取如今的和平年代……”坐在陵墓前的碎石上,高福有從背包中拿出尋親的老物件,向民警職工們講述起這段57年的“紅色”歷程,有苦有淚、有情有心,話語間,仿佛時光倒流回50多年前,甚至是那段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
“老一輩革命軍人用鮮血與生命換來如今的幸福生活,高老57年如一日地守護英靈,正是革命精神的傳承。脫下軍裝,換上警服,我們的使命職責仍舊不變,一定會傳承前輩的精神,守好祖國邊境,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青石邊境派出所政治教導員王浩感慨說。
青松翠柏、黃土銀碑,如今的陵園早已褪去最初的簡陋,沒有聲聲哀樂悼鳴,卻滿懷莊重和憧憬,對過去的繼承,對未來的期許,民警職工們和高福有脫帽默哀。漫長的3分鐘將周邊的空氣凝固,表述著兩代人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守邊重任的內心獨白。挽聯隨風飄舞、先烈永存長眠,一行人站立在山林之間久久不愿離去,身處東北抗聯“紅色之城”,每一次祭掃的感觸都沁入他們的心田……
春風拂過,松柏颯颯作響,兩代人在鮮紅的黨旗下,在革命先烈的英魂前,以對黨的無限忠誠、對革命先驅的深切悼念,染紅了肅穆的清明,照亮了他們赤誠的心,讓“紅色守護”在蒼松翠柏間薪火相傳。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劉昆鷺
來源 通化邊境管理支隊
通訊員 鄭博文
圖片 韓秉儒、依震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