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工業集團最近發布了一則招聘喜報,收到簡歷1196273份。這個精確到個位的數字很快登上了熱搜,引發熱議。
看著這個天文數字,我不禁想問,在這百萬份簡歷背后,到底藏著多少年輕人的焦慮與期待?
數字游戲
如今的企業招聘越來越像在玩數字游戲。大廠們熱衷于公布簡歷投遞量:"今年秋招收到300萬份簡歷"、"錄取率不到1%"......這些驚人的數字被做成海報、短視頻,在網絡上瘋狂傳播。數字越大,似乎就越能證明企業的吸引力。
但仔細想想,這真的值得驕傲嗎?一家公司收到上百萬份簡歷,意味著有上百萬年輕人在爭搶有限的職位。這不該是企業炫耀的資本,而應該引發我們對就業市場的思考。
"人才庫"的真相
每個投過簡歷的人,都收到過這樣的自動回復:"您的簡歷已存入我司人才庫"。聽起來很專業,對吧?但現實是,這個所謂的"人才庫"很可能就是個電子垃圾桶。
一位HR吐槽,他們公司使用的招聘系統,自動化篩選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不到一秒就能篩掉一份簡歷。上百萬份簡歷中,真正能被HR看到的可能連1%都不到。大多數人的簡歷,就這樣永遠沉睡在數據庫里。
"擇優錄取"的真相
企業總說"擇優錄取",但在百萬級別的簡歷面前,這個"優"字變得很模糊。正如網友留言說,"收十萬份簡歷時我們在挑人,收百萬份時就是在抽獎了。"
想想也是,當分母大到一定程度,篩選標準就很難客觀了。有時候,能不能被選中,可能真的就是運氣問題。
求職者的困境
那些沒被選中的求職者呢?他們得到的往往是"繼續努力"、"提升自己"這樣的客套話。但現實是殘酷的。
一個研究生說,八個月投了487份簡歷,全部石沉大海。他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感覺自己像個被不斷退回的包裹。"這句話讓無數網友破防。這不是個例,而是很多求職者的真實寫照。
惡性循環
現在的求職市場已經陷入一個怪圈,企業收到的簡歷越多,篩選標準就越嚴苛,標準越嚴苛,求職者就越要海投簡歷,海投越多,企業收到的簡歷就越多......
結果就是,很多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忙著刷實習、考證書,不是在為未來做準備,而是在為簡歷湊字數。一位大學老師說:"現在學生要求提前考試,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趕實習季。"
我們能做什么?
面對這樣的現狀,解決的道路大家都很清楚,也很無力。只能希望企業要更負責任,不要用簡歷數量來炫耀,而要關注招聘效率和質量。求職者要更理性,不要盲目海投,要針對性地準備每一份申請。學校要加強指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而不是一味追求"漂亮簡歷"。
1196273,這個數字已經被中核撤掉看不到了,估計很快就會被人遺忘。
但那些投出簡歷的年輕人,他們的焦慮、期待和夢想,都真實存在。
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就業市場能少一些數字游戲,多一些真誠相待。畢竟,簡歷背后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數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