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把上市準入關依然是今年IPO市場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一季度A股新股發行延續放緩,新股數量與融資額同比進一步降低。
第一財經據Wind數據統計,一季度A股共計發行27只新股,融資金額合計為164.76億元,上年同期新股數量與融資總額分別為30只、236.2億元,發行數量同比減少10%,融資金額同比下降30.24%。
供給稀缺性下,27只新股無一破發,首日平均收盤漲幅達243.34%,部分個股上市首日收盤漲逾三倍甚至六倍,打新賺錢效應不菲。與此同時,“募不足”現象仍在延續,一季度有六成新股的實際募集資金低于預計,其中6只新股的少募金額超過1億元。
發行數量與融資額進一步降低
新股發行延續放緩下,2025年新股發行數量、融資總額、個股平均融資額同比減少。
記者統計顯示,27只新股的融資總額為164.76億元,同比減少71.4億元或30.24%,且是2019年同期以來首次不足200億元。伴隨融資總額下降,個股平均融資規模進一步走低。27只新股的平均融資金額為6.1億元,有12只新股的融資額不足5億元,5只新股的融資金額超過10億元,其中,金額最高的是開發科技(920029.BJ),達11.69億元。
分上市板塊來看,創業板是今年新股的主要上市板塊,有12只新股發行上市,占總數的比重為44.4%,上年同期約為26.5%。另外,科創板5只;滬市主板與深市主板分別有4只、3只;北交所3只。其中,上交所主板、深交所主板、科創板及創業板上市新股的平均融資規模分別為7.4億元、5.5億元、6.4億元和6億元。
更少的新股供給也帶來更好的打新賺錢效應,今年上市的27只新股漲幅是去年的兩倍。按照上市首日的收盤漲幅統計,27只新股的平均值為243.24%,中位數為211.6%,去年同期這兩項數據分別為101.85%、95.04%,并且去年一季度有過一只新股破發,而今年無一破發。
有16只新股首日漲幅超過200%,占比近六成。江南新材(603124.SH)首日收盤漲幅達606.83%,暫居年內最牛新股,中一簽可掙3萬元;星圖測控(920116.BJ)漲幅次之,達407.22%;浙江華遠漲幅第三,達389.02%。
分地域來看,浙江、江蘇、安徽、上海分別有6只、5只、4只、1只新股,長三角三省一市合計達16只,占比六成;廣東5只,湖北2只,吉林、北京、四川和內蒙古各1只。
“募不足”仍在持續
對比今年上市新股的預計募資金額和實際募資可見,超額募資幾乎消失,“募不足”現象自2024年“3·15新政”延續至今。
統計顯示,27只新股中有17只實際募資額低于預計,占比63%,對比來看,6只新股的實際募資額高于預計,但平均超募金額還不到7500萬元。
有6只新股未足額募資的金額超過1億元。3月11日上市的永杰新材(603271.SH)以20.6元發行價格上市,預計募資金額為21.7億元,實際募得10.13億元,相差11.56億元,差額為今年新股之最。
另外,賽分科技(688758.SH)、鈞崴電子(301458.SZ)、漢朔科技(301275.SZ)、興福電子(688545.SH)、匯通控股(604093.SH)的實際募資金額均低于預計募資額逾1億元,這些公司主要來自有色金屬、電子、生物醫藥、機械設備和電力設備行業。另有11只新股的“募不足”金額為千余萬元。
一名資深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新股募資不足占比較高的現象緣于多個因素:首先是證監會此前明確嚴控擬上市企業申報質量,從嚴監管高定價超募,嚴禁以“圈錢”為目的盲目謀求上市、過度融資,不少企業便調減了融資金額;其次是因為募投項目設計,在監管嚴控的過程中,不少擬上市企業對“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項目的態度趨于保守,部分企業在調整募資項目過程中,直接刪除了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IPO排隊情況方面,根據德勤中國近期披露的報告統計,截至3月31日,上交所、深交所主板等候上市的企業數量為54家,其中36家為中止審核;科創板等候上市的企業數量為19家,其中11家為中止審核;創業板等候上市的企業數量為24家,其中14家為中止審核;北交所等候上市的企業數量為94家,其中47家為中止審核。此外,今年初至3月31日,8只新股上會(其中上海主板4只、深圳主板1只、科創板1只、創業板1只、北交所1只),已全部審核通過。
自2023年“8·27”階段性收緊IPO以來,A股新股發行趨緩已持續了近20個月,其間,證監會不斷明確嚴把上市發行準入口。今年以來,監管頻頻提及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企業發行上市,包括穩妥實施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等更具包容性的發行上市制度。就在一周前,北京昂瑞微電子技術科創板IPO申報獲得上交所受理,這是2025年科創板首家獲得受理的未盈利申報企業。
前述投行人士對記者稱:“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導體、高端裝備制造、智能駕駛等領域中具備成長潛力的科技企業,預計會是接下來IPO市場的‘常客’。關鍵還看企業的資質,是否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盈利能力,所從事的行業是否面向戰略性新興行業。”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