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正聯合各地政府和企業,致力于把風景名勝區打造成文旅產業支柱,讓風景名勝區由“一時熱度”轉變為“長久魅力”。
在日前主辦的“美麗中國萬里行暨盤山開山節活動”上,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會長、美麗中國萬里行活動組委會主任張永利表示,風景名勝區是特定的國土空間。作為行業組織,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主張在這方沃土上,有什么資源就利用什么資源,有什么效益就發揮什么效益,“遠不只是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還應該包括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等”。
張永利說,在全民旅游、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各地應以風景名勝區為中心,加緊布局區域協同發展,因地制宜探索數字經濟、低空經濟等新產業,釋放風景名勝區在大尺度、多維度文旅規劃中的資源魅力和轉化能力,讓風景名勝區成為建設文旅產業支柱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
風景名勝區是國家依法設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區域,以自然景觀為基礎,自然與文化融為一體,具有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審美啟智、科學研究、旅游休閑、區域促進等綜合功能及生態、科學、文化、美學等綜合價值。
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2024年4月發布的《中國風景名勝區高質量發展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我國風景名勝區的地理分布特征明顯,歷史文化積淀豐厚,現有的24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多分布在江河湖泊、名山大川以及人文史跡集中的區域。
該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風景名勝區總數已達1051處,面積23.02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2.23%。中國57項世界遺產,其中35項在風景名勝區。
報告介紹,風景名勝區是人們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的熱門選擇,風景名勝區的旅游產業一直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2023年風景名勝區熱點輿情事件主要涉及景區管理不善、服務質量差、景區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破壞、景區門票價格過高等,表明風景名勝區在管理、運營、服務、安全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發展大眾旅游、智慧旅游”“強化智慧景區建設”“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發展數字經濟等,為風景名勝區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美麗中國萬里行暨盤山開山節活動現場。資料來源:美麗中國萬里行主辦方
第一財經記者從“美麗中國萬里行暨盤山開山節活動”上了解到,近年來,多地政府、文化旅游企業以“自然 文化 科技”為支點,激活了風景名勝區的多重吸引力。
以天津薊州盤山風景名勝區為例,該景區推出“云海日出專線”,凌晨的觀景臺擠滿守候的攝影愛好者。桃花澗、掛月峰等經典景點增設AR互動解說牌,游客掃碼即可“穿越”至清代,聽虛擬乾隆吟詩品景,非遺市集內,盤山泥塑傳承人王師傅的攤位前排起長隊。該景區還聯合小紅書發起盤山春日盲盒挑戰賽,游客憑打卡九宮格可兌換定制文創雪糕,單日話題曝光量超8000萬次。
近年來,薊州區聯合北京市平谷區、河北省遵化市、三河市、興隆縣和天津市寶坻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客源互動,共同打造京東休閑旅游示范區。在六個區合作的基礎上,又攜手通州區、香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聯合成立“京東文旅圈”,共同打造京津冀文旅協同發展區,推出11條精品旅游線路,聯合發行(京津冀)文化旅游惠民券,共同舉辦了一批面向首都市場的文旅推介活動。
“文旅產業已成為薊州區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京津冀‘一小時交通圈’框架下,薊州的區位優勢也正轉化為發展勝勢。”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陳冰說。
“4月3日—6日盤山開山節活動期間,我們推出了‘文旅 ’特色體驗相融合的假期模式。”負責盤山景區運營的天津漁陽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榮組成介紹,景區設置了集非遺手作、盤山文創、薊州農品、老字號美食于一體的“國潮集市”,游客在“小長假”期間能夠便捷地一站式體驗并購買到純正的薊州特色產品。
“薊州經驗表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可以實現雙贏。通過文旅協同創新,正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跨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和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旅游綠皮書:2024~2025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建議,“十五五”期間,各旅游目的地應把握流量風口,創新文旅發展。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旅游綠皮書》主編宋瑞表示,近年來,我國旅游消費從觀光向度假、體驗全面升級,游客旅游方式逐漸向休閑、度假、參賽、康養等多目的綜合性活動轉變,游客不再僅僅滿足于“走馬觀花”式游覽風景,而是更希望能在目的地沉浸式體驗,更全方位、多場景地感受假期帶來的放松愉悅。各地應著力提升旅游產品和服務質量,通過多元融合提升目的地吸引力,不斷完善上下游產業和關聯產業布局,實現旅游人次可持續增長。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