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后的一陣嗆咳,讓張先生飯后9小時經歷生死時速,最后通過醫院的多科室搶救才得以脫險。而這次的驚險一幕,誰會想到罪魁禍首是幾粒米飯。
近日,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聯合耳鼻咽喉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團隊,通過緊急氣管切開術與纖維支氣管鏡治療,成功搶救一名因嚴重喉頭水腫導致呼吸衰竭、生命垂危的患者。
驚險9小時從誤吸到氣道梗阻
張先生(化名)是一名顱腦疾病后長期臥床的患者,這一天在午餐后出現了嗆咳癥狀,隨即呼吸急促,在家屬幫助清理口咽部異物后癥狀緩解。
此后張先生仍反復出現咳嗽和呼吸急促,直到夜間出現了呼吸窘迫,于是家屬連忙將其送至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急診。
此時,距離首次嗆咳已經9小時,張先生已然出現意識障礙,嚴重呼吸困難,口唇紫紺,血氧飽和度低至72%(正常>95%),隨時可能窒息!
搶救室接診醫生在氣管插管中發現患者存在插管困難,隨即迅速啟動多學科會診,聯合耳鼻咽喉科、麻醉科醫生進行研判:患者誤吸米粒導致喉部黏膜高度水腫,聲門近乎閉合,即使使用最細的氣管插管仍無法通過,纖支鏡引導下氣管插管也存在困難。
面對“無法插管、無法通氣”的困境,多學科團隊當機立斷,在搶救室實施了緊急氣管切開術,不到20分鐘迅速建立人工氣道,恢復患者通氣,為后續搶救贏得寶貴時間。
續接治療EICU全面救治
術后患者被轉入EICU,醫療團隊通過纖維支氣管鏡精準清理呼吸道,并給予抗生素治療吸入性肺炎、糖皮質激素減輕喉頭水腫、機械通氣支持、腦功能保護等綜合治療。
經過3天的精細治療和護理,張先生意識逐漸好轉,呼吸恢復正常,血氧飽和度回升至正常范圍,氣道水腫明顯消退,最終成功脫離呼吸機。目前,張先生意識清晰,恢復良好,已轉至普通病房進行后續治療。
急診醫學科護士長潘勇莉回顧這場“氣道保衛戰”表示:張先生的成功搶救,是技術、協作與決斷力的完美結合,從搶救室多學科協作的緊急手術到EICU的精細化治療,都彰顯了醫院急危重癥救治體系的效率和能力。
專家解讀喉頭水腫的致命風險
急診醫學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呂世進主任醫師介紹,喉頭水腫常見于食物過敏、感染或誤吸異物,嚴重時可完全阻塞氣道,導致患者在數分鐘內窒息死亡。
此次案例中,患者張先生存在顱腦疾病史,進食中誤吸(食物進入了呼吸道)誘發黏膜水腫,加之未及時就醫,病情急劇惡化。此類患者搶救需分秒必爭,如果氣管切開延遲幾分鐘,后果將不堪設想。
呂世進提醒:誤吸不容小覷,進食時嗆咳后如出現持續呼吸困難需警惕氣道損傷或水腫。而嚴重氣道梗阻的搶救窗口期極短,延誤治療致死率極高。因此,若發現患者出現呼吸費力、無法發聲、口唇青紫等癥狀,必須立即送醫!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