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以前是個很節儉的人,自從迷上電商購物,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家里堆滿了網購的東西,很多都沒用過。我跟他聊過很多次,但他總是說看到優惠就忍不住想買。”近日,新疆烏魯木齊市市民李先生為其父親沉迷網購而煩惱。他認為,父親的行為已不是簡單的購物習慣,而是上癮,長此以往會對家庭經濟造成壓力,更會對父親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面對這一困境,李先生和家人嘗試了各種方法,包括與父親溝通、限制他的網購時間等,但效果都不甚理想。他希望尋求專業的建議和幫助,找到解決父親電商購物成癮問題的有效途徑。
《法治日報》記者走訪烏市多個小區發現,不少居民反映家中老人存在一定程度沉迷網購的情況。
老年人沉迷網上購物,真的是一種“癮”嗎?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耿娟認為,對很多老年人來說,這種情況不算是心理疾病,而是情感缺失的一種表現。她分析,老年人熱衷網購的背后,有以下幾大原因。
社會角色缺失,尋求價值感。退休后,老年人的社會角色功能逐漸弱化。而網購過程中,商家通過“親”“家人”等親切稱呼,讓老人重新感受到被需要、被重視的感覺,從而填補了心理上的空虛。
社交圈縮小,孤獨感加劇。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社交圈子逐漸縮小,與外界的接觸減少,孤獨感隨之而來。加上子女忙于工作,與老人的交流時間有限,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獨無助。而網絡直播中的互動和關懷,某種程度上替代了子女的陪伴,成為他們情感寄托的一種方式。
物資匱乏時代的補償心理。許多老年人年輕時生活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工資低、商品稀缺。退休后,他們有了積蓄,面對如今豐富的商品選擇,容易產生“補償心理”,希望通過購物來彌補年輕時的遺憾。尤其是看到“限時折扣”“買一送一”等促銷活動,更容易沖動消費。
健康焦慮催生保健品購買。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普遍面臨健康問題,慢性疾病和身體不適讓他們對保健品產生強烈需求。一些商家利用這種心理,通過夸大產品功效的方式,誘導老人購買大量保健品。
“希望年輕人能夠多關注家中老人的情感需求,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和理解。”耿娟建議,家庭成員應積極鼓勵老人采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他們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轉移他們的注意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過度網絡購物帶來的困擾。
“老年人在網絡平臺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后維權難,他們對相關法律法規和維權途徑了解不足,導致他們在遇到問題時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幫助;由于法律意識相對淡薄,老年人難以有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一些不良商家正是利用這一點,采取拖延、推諉等手段,使得老年消費者的維權之路更加艱難。”新疆法愛律師事務所主任康明遠說。
康明遠建議:當老年人遇到消費問題時,家人可以幫助他們通過電商平臺投訴,或者撥打12315等消費者舉報熱線要求賠償。電商平臺應開設“老年人維權綠色通道”,提供一鍵投訴、電話指導等便捷服務,幫助老年人更加高效地解決問題。同時,平臺應加強對商家的監管,確保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杜絕虛假宣傳和欺詐行為。
“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老年人權益保護的宣傳力度,通過社區講座、媒體宣傳等方式,普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提升老年人的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康明遠說。
為提高老年群體的防騙意識,烏市公安局高新區(新市區)分局鯉魚山派出所所長馬鴻青近日走進轄區一老干部活動中心,為500名離退休老干部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反詐宣傳。此次活動旨在揭露和剖析老年人常遇到的詐騙手段,特別是老年人最易中招的“養生課”詐騙這一陷阱。(法治日報 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劉青霞)【編輯:胡寒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