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清晨七點,陽光透過樹葉撒下斑駁的光影,校園里還靜悄悄的。凌亞茹推開辦公室的門,坐在辦公桌前,打開筆記本電腦,找到昨天寫下的教學日志,把剛剛在路上想到的快速添加進去。
自2023年9月敲打第一篇教學日志以來,不到兩年的時間,28萬字從指尖游走。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藏著凌亞茹與學生們的點點滴滴,也藏著她對教育的思考與熱愛,更是將她從幕后推到臺前,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很多人打來電話問我,有點不知所措。”
指尖游走,記錄學生成長故事
見到凌亞茹,是2025年4月1日下午,合肥市南門小學森林城校區北區的大門口,她正在送路隊。嬌小的身材、溫柔的聲音、堅毅的眼神,是她給人的初印象。“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因為教學日志獲得如此多的關注。”采訪中,凌亞茹多次重復這句話。
2017年,凌亞茹成為了南小森林城校區的一名語文老師,至今已有八年時間。“教學日記不是剛入行就寫的,是從我帶的第二屆學生開始的。”凌亞茹回憶,這可能與她當時成為媽媽、添了新身份有密切關系。“有了自己的孩子,看學生就多了一個‘母親’的視角,就很想把他們成長的精彩瞬間記錄下來。
說寫就寫。“48個寶貝踏進了24班,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相遇的概率只有0.000478,能和這48個孩子相遇向日葵班,那得是怎樣的命中注定?他們或活潑、或靦腆……每一個他們都是鮮活的個體。”2023年9月11日,凌亞茹書寫了第一篇日志,從那以后指尖便停不下來,有時候僅一個月就會寫一二十篇,“基本上都是晚上回家寫,或者早上剛到學校的時候,想到哪里寫到哪里,沒有固定的主題,都是當天發生事情的記錄和感悟。”隨著時間的推移,日志中的內容也從學生們的日常趣事、課堂發言、優秀練筆到教學反思、家校共育等,涵蓋了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

酸甜苦辣,文字包含百般滋味
當凌亞茹把一篇篇日志發到家長QQ群里,家長群沸騰了。“家長們從字里行間看到了不一樣的孩子,也看到了不一樣的老師。”有的家長甚至同步配上小作文——《從旁觀者到同行者:班主任日志里的成長密碼》,里面寫道“這本持續更新的日志,終將成為孩子長大后讀懂愛的密碼——那里封存著多少溫暖的手,曾如此認真地托舉過他的整個世界”。不知不覺中,教學日志仿佛一扇窗戶,讓家校共育多了一條溝通渠道。
日志中,有感動、有驚喜,有遺憾、有期待。2024年3月22日,第一屆帶過的十多個學生因事返校,和新一屆學生同坐一個教室,同喊:“老師好”。這一幕,讓凌亞茹至今難忘。她寫道:“我曾經的男孩和女孩們已經長成了大人模樣!他們還像小時候一樣坐在我的課堂,只是他們再也不是小學生!”
2024年6月5日,教學日志里記錄了這樣一個簡短的對話:“老師,我爸爸告訴我醫生將豬的肝臟移植給了人!你看到那個新聞了嗎?”“我看到了啊,那個人活了!”她惋惜地說:“可是那頭豬掛了!”凌亞茹不禁感嘆:大人看到的是科技的進步,孩子們則是對動物生命的惋惜。
2025年3月28日,凌亞茹上了一堂公開課——蜘蛛開店。相比于平時,她也只是前一晚多花了一個小時備課。課后,她在日志中寫道:學習語文的目的絕不是只停留在記住幾個好詞佳句,認識幾個生字新詞,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去表達,并保護好孩子們奇妙的想象,我希望我的語文課堂永遠是‘活’的,是孩子們敢于表達和展示的舞臺!

保持清醒,三尺講臺守住初心
28萬字的教學日志,讓凌亞茹的職業生涯變得更加飽滿,也讓隱于校園的凌亞茹從幕后走到了臺前。“突然一下子就火了,接到了很多電話,讓我有點惶恐。”凌亞茹擔心因此分散了教學注意力,她也不希望因為此事引起教學內卷。“每個老師的教學方式都不一樣,寫日志只是我自己選擇的一種方式而已。”后來,是同事們的一句話點醒了她:“你的努力值得被看見,整個教育行業也需要被別人認可和看見。”
粉筆字不好就苦練粉筆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觀摩名師上課、對每個學生做成長記錄……凌亞茹一直在用功,各項榮譽也紛至沓來。個人獲得合肥市優秀班主任、廬陽區教壇新星、教學能手、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所帶班級榮獲合肥市先進班集體、合肥市“紅領巾獎章”三星章集體、廬陽區先進班集體、廬陽區優秀少先隊集體等榮譽稱號,指導的學生在寫作、朗誦、課本劇表演方面榮獲區、市級獎項……從教學新手到教學名師,凌亞茹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知。“名師不在頭銜,而在家長口碑。”她將一如既往地耕耘在三尺講臺。
當教學日志被一篇篇翻過,滾動的鼠標讓凌亞茹感覺時光過得如此之快。當被問及教學日志會不會繼續寫下去,凌亞茹思索了十秒鐘,“如果有一天日志已經不再成為家校溝通的需要,我會停止。”她笑言,自己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大皖新聞記者 王慧 通訊員 石紅星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陶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