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4月11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江西德安地區發現約4.36億年前的盔甲魚類新屬種化石,命名為隆平德安魚,屬名德安取自化石產地,種名則獻給故鄉為德安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據研究人員介紹,隆平德安魚是一種非常小、頭甲不足2厘米的無頜魚類,大小同浙江曙魚相當,生活在距今約4.36億年的志留紀早期。
目前,隆平德安魚僅有一件保存精美的腦顱化石,該化石發現于2002年,保存有腦腔、神經、鰓囊、鼻囊、眼囊、耳囊等感覺器官的內模,非常珍貴。
研究團隊通過對隆平德安魚等67種盔甲魚類進行詳細的形態學分析以及解剖學對比,發現德安魚兼具修水魚類和真盔甲魚類的鑲嵌演化特征。
在此基礎上,他們建立迄今為止最完善的盔甲魚類系統發育數據矩陣,新建的德安魚科位于盔甲魚亞綱中最先分異出來的一支,并與修水魚科共同構成姊妹群。
此次新的系統發育結果表明,漢陽魚科、修水魚科 德安魚科和大庸魚科占據了盔甲魚類的最早分異的位置,但它們的系統發育關系尚未得到完全解決。
另一種解釋是,縱向橢圓形中背孔可能代表了真盔甲魚類、多鰓魚類、德安魚類和修水魚類的共同祖征。
研究團隊稱,隆平德安魚的鰓后區結構還為有頜類軀甲的起源提供了關鍵性線索。
本次系統發育分析可以證實,盔甲魚類中分別出現以德安魚、修水魚為代表的鰓后區和多鰓魚為代表的鰓間區,鰓間區是多鰓魚類的一個獨特區域,盡管它與鰓后區在盔甲魚頭甲上的相對位置接近,但形成機制卻完全不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