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4月30日消息,今日,余承東在社交平臺發(fā)布了自己的首個汽車類科普視頻——一臺搭載智能輔助駕駛的汽車,是如何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
“一臺智能輔助駕駛的汽車,它沒有眼睛,遇到障礙物,它是如何發(fā)現(xiàn)并且避開的呢?”
余承東表示,早在上個世紀,工程師就已經(jīng)想到了用攝像頭來代替人眼,攝像頭可以真實地還原人眼看到的場景,包括交通的標志、紅綠燈等等,但它和人眼一樣,在逆光、夜晚、雨霧天,很容易看不清楚,產(chǎn)生誤判。
于是乎,工程師們就想出了,加裝毫米波雷達,它可以不受光的影響,夜里開車探測能力也很穩(wěn)定。即使在暴雨、大霧、沙塵等極端天氣,它也會比攝像頭好很多。
可是探索永無止境,人類永不滿足。傳統(tǒng)毫米波雷達仍然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知道距離目標有多遠,物體運動的速度有多快,卻無法探測高度,這也就意味著,地面的減速帶,地面上障礙物,上方的天橋,對于它來說都沒有什么區(qū)別。
傳統(tǒng)毫米波雷分辨不出來這些場景,就無法讓車輛做出不同的反應。
針對這些不足,4D毫米波雷達,增加了對于高度的探測,解決了這一難題。
但毫米波雷達的識別精度依然有限,它只能知道大概的輪廓,卻無法判斷障礙物的具體形狀。
這時候,就該激光雷達出場了。
工作原理上,激光雷達通過發(fā)射人眼看不見的激光束,遇到物體又反射回來,形成由數(shù)百萬個點組成的三維點云(比如下圖這個手掌)。
激光雷達的識別精度更高,但穿透力不如毫米波雷達,而且它們都無法像攝像頭一樣采集到色彩和亮度的信息,比如紅綠燈。
所以,攝像頭、4D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是相輔相成、協(xié)同工作,只有集成三者的融合感知方案,才能無懼暗光/炫光、無懼雨雪霧,測距更準,測速更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