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三大國際科創中心之一,上海2024年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11%左右,高于全國6.91%的水平。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也正圍繞“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主線,加快向“強功能”躍升。
上海市科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發表論文合計45篇,占全國總數(154篇)的29.2%,創下歷史新高。
在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過程中,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一直被擺在重要位置。
4月29日,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在上海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作匯報時稱,2023年上海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達到216.4億元,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從2021年的9.77%上升至2023年10.6%,2024年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預計11%左右。與此同時,上海科研力量積極承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24年達到5037項,共獲資助金額34.26億元(較上年增長2.7%)。
逐年增加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也體現了在成果上。
近年來,上海科學家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的成果占比顯著。上海市科委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上海科學家發表于國際三大刊的論文數量不斷攀升。2024年,上海科學家在《細胞》《自然》《科學》三大期刊發表論文158篇,占全國總數的29.6%。
基礎研究成果頻出的背后,上海正完善基礎研究資助機制和管理模式,鼓勵科學家闖“無人區”。
具體來看,上海近幾年加快推進“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支持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等機構以選題為核心,引導科研團隊挑戰高風險高價值的研究課題,深耕有潛力帶來科學重大發現或技術巨大突破的原創性研究。
上海市科委介紹,上海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致力于推動“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支持這類愿意潛心科研的科學家開展前沿性、顛覆性、開創性、突破性研究。
去年11月,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遴選出首批“尚思探索學者”,20位上海青年科學家入選,分別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等單位。目前,已開展“尚思學者”遴選工作,建立以5年為周期的接續支持和國際小同行評價機制,支持科學家潛心從事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今年3月17日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的論文,就是兩位“尚思探索學者”合作取得的成果。
加大基礎研究建設之外,上海也在推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與產業化對接融通,引導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2021年上海市科委與相關企業發起設立“探索者計劃”。去年底,上海發布最新“探索者計劃”立項通知,合作企業從2021年的2家拓展至12家,其中民營企業7家,它們中有中國商飛、上海電氣、上海核工院等研制“國之重器”的企業,也有上海合成生物產業協會等未來產業組織。
駱大進介紹稱,探索者計劃目前已資助相關研究157項,進一步發揮了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
談到接下來上海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重點,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煒表示,市科委將聚焦“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主線,進一步增強科技布局的戰略性敏捷性,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實現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向“強功能”躍升。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