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主題的目的仍是讓市場看到我們在可持續發展、綠色環境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在日前舉辦的CHINAPLAS 2025國際橡塑展上,巴斯夫高級副總裁、亞太區特性材料部負責人鮑磊偉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但今年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公司通過與客戶共創,實現了塑料廢棄物回收在下游產品中的商業化應用。”
巴斯夫今年最熱的展品是其與KPR尊王合作推出的安全鞋,以及與泰科電子聯合推出的新款汽車連接器。這兩項產品創新,意味著巴斯夫的材料回收完成了從技術驗證到正式商業化的轉型。
當前,高性能工程塑料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紡織等領域,其生產過程能耗高且廢棄物很難自然降解,給環境帶來較大負擔,如何有效回收利用成為重要課題。
“技術層面,當前任何一種路徑都已具備可行性,但商業化的可行性仍是挑戰。”鮑磊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化學回收技術目前面臨上游供應商數量有限,材料供給不足的問題,導致公司回收材料選擇面窄、成本高。“上游不做垃圾分類、廢棄塑料分揀,回收的產能就難產生,單靠巴斯夫一家公司遠不夠,”他認為,廢棄材料回收利用需要整個產業鏈及生態系統協同實現。
鮑磊偉稱,當前很多國家已通過生產者責任制延伸制度(EPR)實施政府監管。EPR是將生產者對產品承擔的資源環境責任從生產環節延伸到設計、流通消費、回收利用、廢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提出到2025年,廢棄產品規范回收與循環利用率平均達到50%,并強調率先確定對電器電子、汽車、鉛酸蓄電池和包裝物等4類產品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在深圳等城市開展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并在全國逐步推廣。
資源循環不僅意味著產業價值鏈的重塑與升級,背后還隱藏了萬億商機。2021年發布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5萬億元。
2024年10月,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成立,這家注冊資本達百億元的央企整合了中國石化、中國寶武等多家央企資源,以打造全國性資源回收平臺,標志著國內循環經濟已進入“國家隊”主導的新階段。與此同時,在COP29峰會上,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透露,到2030年國內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有望接近10萬億元。
“以前大家對循環經濟產業的認知是回收生意,實際現在已經發展成高科技、高質量屬性的新產業了。”在橡塑展上,一名下游汽車產業鏈公司工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實施,汽車出口正面臨碳足跡追蹤、關鍵原材料回收循環等新要求。“這次來逛展也是未雨綢繆,看看有哪些材料適配我們的產品。”
在全球工業加速低碳化轉型的當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與可再生能源市場,正成為材料技術創新的中心。深耕汽車與電力基礎設施,已經成為本次橡塑展不少參展企業的共識。
巴斯夫接下來在華投資規劃的焦點也直指這兩大板塊。汽車是巴斯夫服務的最大產業板塊,占其特性材料業務部近半業務總量,公司長期為車企客戶提供塑料、聚氨酯等材料。“這一過程中,我們親眼見證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巨大變化,電動汽車正成為整機廠商越來越重要的客戶,巴斯夫的材料供應也由燃油車更多轉向新能源汽車。”鮑磊偉表示,隨著中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速,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源加速并網,巴斯夫供應的開關盒、斷路器等重要電氣設備零部件將進一步助力中國電力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