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南京中山陵開始重點整治梧桐大道占道商拍,引發社會關注,多數網友都“拍手稱快”,這也折射出多數游客對旅行中過于追求出片的心態頗有微詞。當 “出片” 成為出行的最終目標,不僅滋生了商拍亂象,也讓旅游逐漸成為一場場“出片競賽”,旅行的意義正在悄然變質。這不禁讓人深思,美景與美照之間的“分寸感”該如何拿捏?
過度追求“出片”不可否認會給旅行帶來一些不太舒適的體驗。其一,滋生侵占公共空間等不文明行為。中山陵梧桐大道的商拍團隊長期霸占最佳機位,還會要求行人避讓;廈門清水宮前等待拍攝的游客常常堵塞通道,不僅影響了其他游客的體驗,還會造成交通堵塞、居民出行不便等問題。其二,忽視自然與文化本身的價值。在南京梧桐大道上、廈門清水宮前,游客多只關注出片角度、“飛機與古廟同框”的瞬間,卻忽視了“綠色長廊”的浪漫詩意以及百年宮廟承載的閩南文化。其三,易造成安全隱患。去年底,李現發布云南虎跳峽景區中虎跳拍攝的照片被不少人贊為“人生照片”,但壯麗與自由的照片背后卻隱藏著多重風險,近日當地文旅部門又發布安全提示,明確規定封閉該區域。若游客盲目跟風,專注于尋找最佳拍攝角度,很可能誤入危險區域。
重建旅行意義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對游客而言,要學會“在場體驗”。放下相機在梧桐大道漫步十分鐘,感受到的樹影婆娑遠比照片更動人;花五分鐘了解清水宮的建筑特色,收獲的認知遠比一張打卡照更有價值。數據顯示,普通人手機中78%的旅行照片在拍攝后從未被再次查看——這提醒我們,真正的旅行記憶應該留在心里,而非僅僅存儲在手機里“吃灰”。
社交平臺應當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目前,有的社交媒體平臺會通過算法推薦強化“15秒出片”的流量邏輯,例如,重慶洪崖洞90%的熱門內容聚焦“金色夜景打卡”,歷史淵源提及度不足10%。這種算法偏好倒逼景區為迎合視覺消費,甚至不惜犧牲文化深度,形成“流量泡沫”。社交平臺上的“網紅景點”還常常有著通過濾鏡、構圖營造出超現實的“完美畫面”,現實中則往往是景觀失真的問題。平臺需要改進算法機制,減少對“網紅打卡點”的單一推送,增加“文化深度”“歷史故事”等多元標簽。可喜的是,部分平臺已開始嘗試“無濾鏡挑戰”“真實旅行體驗”等新模塊,這種引導值得推廣。
景區管理需要智慧。南京對梧桐大道采取“劃定拍攝專區 加強巡查”的疏堵結合策略,既滿足拍攝需求,又保障公共秩序;廈門清水宮準備糖果茶水的暖心之舉,既緩解游客等待焦慮,又傳遞城市溫度。這些創新管理方式證明,合理引導完全可以實現游客體驗與文化保護的共贏。
當南京中山陵梧桐大道的法桐搭起綠色長廊,當廈門清水宮的飛檐與飛機共繪時空畫卷,這些瞬間本應是文化與自然之美的共鳴。“五一”假期即將到來,讓鏡頭成為發現文化深度的工具,而非替代體驗的屏障,這 “分寸感”相信你我都能好好拿捏。
(曾雪琦)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