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五一勞動節當天,大皖新聞記者走進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安徽醫院項目施工現場。在鋼筋叢林與機械轟鳴之間,記者捕捉到了平凡勞動者的閃光故事——"啞巴"工人用二十載堅守書寫職業尊嚴,"青梅竹馬"夫妻檔以鋼筋為筆勾勒樸實愛情,他們的身影為這個勞動者的節日注入最溫暖的注腳。
長三角醫療協同的"鋼筋鐵骨"

項目施工現場
在合肥市蜀山區史河路的施工現場,占地107311㎡、總高84.5米的建筑群已展露雛形。自開工三個月以來,數臺挖掘機與吊機晝夜作業,南側施工區域已豎起十余米高的地基,交錯的鋼筋網構成"鋼鐵叢林",地下結構施工正如火如荼。項目負責人介紹,這座總投資4.4億元的醫院建成后,將通過滬皖醫療資源深度聯動,開創區域醫療協作新范式。
烈日下,記者穿行于施工區域,腳下發燙的鋼筋與安全員的反復提醒,勾勒出一線建設者的日常。"每一步都要踩準鋼筋節點,稍有不慎就有安全隱患。"施工方坦言,工人們每日在鋼筋間"跳舞"的背后,是對工程質量的極致苛求。
"啞巴"工匠的二十載信任:手語比劃的職業榮光
52歲的朱紀林來自陜西安康,是工地上的混凝土剔鑿"能手"。5月1日下午,他已戴著磨破邊的安全帽,握著特制的鉆頭蹲在地基旁。陽光斜照在他黝黑的臉上,只見他瞇起眼瞄準混凝土表面,手腕輕抖間揮下錘子,碎渣簌簌落下,露出細密均勻的骨料層。記者接過工具嘗試,發現這份工作并不簡單,首先是鉆頭與混凝土接觸的支點不好找,其次是錘子與鉆頭的接觸面太小不好發力。

朱紀林正在進行混凝土剔鑿
"他剔鑿的墻面,連質檢站都夸‘像用尺子量過’。"組長劉孟增一邊向朱紀林交代注意事項,一邊告訴記者,他第一次見到朱紀林是在二十多年前,朱紀林的老鄉帶著他一起去北京找到劉孟增,希望能帶其一起在他手下干活。"他是一名聾啞人,起初我很擔心溝通問題,但他總是第一個到工地,臟活累活搶著干。"
劉孟增感慨,隨著時間,他漸漸發現朱紀林吃苦耐勞的品質,面對陌生的工作也上手很快,"不知不覺他跟我干了二十多年,轉眼我都要退休了,現在已經跟他處成了兄弟,也成了他的‘嘴替’。"
如今這位"兄弟"已成班組主力,其剔鑿工藝"細致到能當樣板"。采訪中,朱紀林始終掛著憨厚笑容,戴著助聽器的他聽到眾人夸贊他的剔鑿技藝時,他豎起大拇指指向身邊的"嘴替"組長。二十載春秋,無需言語的默契早已讓他們成為工地上最信賴的搭檔。
青梅竹馬的"工地浪漫":鋼筋綁扎間的樸實愛情
來自重慶的楊彬與謝德玲夫婦,則在鋼筋叢林中演繹著別樣的浪漫。這對"80后"夫妻從初中相識,參加工作后結成正果,如今育有兩個孩子。
2012年左右,剛剛生完二胎的謝德玲在家照顧小孩,面對著較大的生活壓力,楊彬選擇來到工地打工,因為他吃苦耐勞的品格和機靈的動作,漸漸在工地站穩腳跟,成為一名優秀的鋼筋工。但由于工地項目持續時間往往較長,楊彬數個月才能回家一趟與妻子相聚。為分擔生活壓力,謝德玲2019年毅然放下圍裙、拿起扎鉤,從家庭主婦變身為鋼筋工。

楊彬和謝德玲夫婦
"剛開始握不住工具,手磨出好幾個泡。"初到工地時,謝德玲也有一些不適應工作節奏,但在丈夫的陪同和幫助下,她漸漸褪去家庭主婦的"溫柔",成為受到大家認可的"鋼鐵"工人。"我們的工作主要是綁扎鋼筋,首先需要把鋼筋豎起、纏繞,再將放置好的鋼筋綁扎好。"說話間,謝德玲和楊彬拿起工具,手指飛舞間便將鐵絲牢牢地纏繞在鋼筋叢林之中。"粗糙"的工地中,謝德玲仔細地檢查著每一根鋼筋的安裝情況,略顯嬌小的身軀穿插在施工現場,動作利落干脆,絲毫不遜色于男性工人。

工人正在現場施工
"以前幾個月見一次,現在每天收工就能一起吃飯。"楊彬攬著妻子的肩膀,黝黑的臉上泛起溫柔。正午陽光穿過鋼筋間隙,在兩人忙碌的身影上投下斑駁光影——這些被汗水浸透的鋼筋,既是他們為子女攢下的未來,也是愛情最堅實的"注腳"。
記者手記:勞動底色繪就城市榮光
當夕陽為工地鍍上一層金色,朱紀林仍在專注剔鑿混凝土,楊彬夫婦的扎鉤聲仍在鋼筋間回響。這些平凡的勞動者,用布滿老繭的雙手托舉起長三角醫療協同的藍圖,以鋼筋為弦、汗水為墨,在皖江之濱譜寫著"人民健康"的壯美樂章。這個五一,讓我們向所有全力以赴的勞動者致敬——你們的每一滴汗水,都在為時代澆筑最堅實的根基。
大皖新聞記者 龔潤澤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