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新聞·齊魯壹點 王國青

5月1日,“0531少年制造”公共藝術展在濟南市市中區上新街正式啟幕。展覽作為市中區教體局打造的城市文化新地標和藝術IP,是繼2024年全省首個兒童視角公共藝術展之后,第二屆“0531少年制造”公共藝術活動。

此次藝術展,市中區學校、家庭、政府、社區等廣泛參與,展期將持續至6月1日。活動以27件互動裝置作品為載體,基于兒童視角,聚焦兒童友好,以生態環保、情緒供給、藝術公共互動等元素為驅動,為兒童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才華和創造力的平臺,讓學生和學生藝術創作走進社會大場域,促進兒童與成人、社會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書寫“家校社共繪美育同心圓”的市中樣本。

聚焦城市記憶傳承,多校作品展現泉城文化厚度。經五路小學《愛要說出來》以毛絨玩具填充的“0531”巨型裝置,用柔軟觸感詮釋濟南人的溫暖特質;經八路小學《書韻·泉影》將趵突泉、超然樓等城市符號立體化呈現,學生手繪的泉水波紋在書頁間流淌;泉海小學《拼綴城趣 泉印童心》通過百幅拼圖復現老火車站、芙蓉街等城市記憶,展現“北方水鄉”的獨特魅力。


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在藝術碰撞中煥發新生。南上山街小學《魯班鎖變形記》以機器人造型重構傳統榫卯,廢舊玩具裝甲賦予科技人文溫度;羅而小學《生·旦·凈·末·丑》用瓷板畫再現京劇臉譜,作品選址恰逢京劇大師故宅舊址,形成歷史與當下的時空對話;泉景中學《文化新生 龍騰泉城》以廢舊材料塑造動態龍形裝置,致敬老街區改造后的文化新生。

生態環保理念貫穿多個創作單元。經綸小學《彩虹樂隊》將破損樂器改造成擬人化裝置,舊雨靴染色變身樂器新裝;愛都小學《城市中的“綠野仙蹤”》用電子廢件模擬地球未來,夜間微光引發環保思考;潤澤學校《快樂校巴》通過跨學科改造,讓廢棄校車變身多巴胺色彩的藝術載體。

家校社協同機制在創作中深度實踐。匯苑小學《向陽而生》凝聚700余名師生家長力量,3米高向日葵實現AI追光功能;濼源學校《化繭成蝶》由特殊兒童扎染創作,透明與絢麗的羽翼對比展現成長力量;育賢小學《我的守護神》融合十二生肖與蒙德里安藝術,傳統文化在童趣手作中煥發新機。

展覽特設互動體驗區增強參與感。勝利大街小學《勝利心愿樹》收納千份童真愿望,舜耕小學《至扇至美》將蒲扇藝術化再現市井溫情,育秀小學《紙間溫度》用書信裝置打破現代社交壁壘。
據策展人介紹,本屆展覽較首屆新增“無廢城市”、心理健康等維度,超六成作品使用再生材料,充分展現了市中區“全員育人”“家校社共育”的鮮活教育實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